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柳”是古代诗人最喜爱的植物意象之一,它的千种风姿, 万种风情, 无不洋溢着诗意。在古代柳作为植物,一是指杨树和柳树,二是泛指柳树。古诗词中杨柳常通用,如“垂柳”亦称“垂杨”,“杨花”即是指柳絮。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垂柳”又称“垂杨”

诗人们或借柳写景,或借柳抒情,或借柳喻人,或借柳讽时,或借柳感悟人生等。“柳”由柳枝、柳絮、柳叶等组成,构成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蕴含着多重的情意,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不断思索与体味,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借柳写春景

每年初春,寒冬的余威还在,柳树的枝条上就绽出了粒粒新芽,“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二十首》)柳树早早地给人带来春的喜悦。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春生柳眼中

柳对春天的“先知先觉”在诗词中多有赞咏:“众木犹寒独早青”(薛能《杨柳枝》),“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徐夤《柳》),“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李商隐《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没有出门,而江边的柳树已是一片嫩绿,写出了春天不仅来得快,而且来得早。白居易《杨柳枝词》 中“一树春风千万枝”写出了柳枝繁茂,在春风吹拂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表现了春日垂柳风姿的美丽可爱。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古代诗词中柳与春时常联系在一起。早春柳芽初绽,诗人谓之柳眼,“草根隐绿冰痕满,柳眼藏娇雪里埋”(朱淑真《绝句》)柳眼向我们透露了春天到来的消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人志南《绝句》)古人将春风称作杨柳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将柳巧妙地与春风联系了起来。“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柳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那曼长披拂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新叶,随风起舞,柳色如烟,摇曳生姿。柳是春天来临的信使,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借柳抒离情

诗人常通过柳来表达离别之情,《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开创了咏柳寄情, 借柳抒写离别的先河。

后代诗歌中多有传承,如“浮云玉叶君不知, 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 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 临风杨柳自依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柳”者“留”也,“柳”和“留”谐音,由“留”而引发人们留别、留恋、挽留等意念,人们以柳送别、话别,以柳寓离别之苦,于是柳被当作诗人情感的载体和寄托。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浮云玉叶君不知, 思君惜去柳依依

“折柳送别”源自汉代的风俗,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或称《折柳》,抒写征人离别行旅之苦。梁代古乐府《折柳歌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青青,绿枝下垂,杨花飞舞,一直等到柳条折断了很多,柳絮都飞尽了,还没有看到行人归来。诗人借柳表达了依依惜别、切切盼归之情。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诗人借柳表达悲怆的离别之情。宋人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词中:“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渡口岸边杨柳青青,在愁人的眼里,每枝每叶都是离情怨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词既是这首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宋词中的名句,它通过了一系列的意象抒写了诗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分别后的寂寞凄凉、孤独愁闷的心情。“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诗人们对柳可谓情有独钟。

人们“折柳送别”时,还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还有《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笛相和,抒写别离之苦。古代折柳别离还有比较固定的地方:长亭、南浦、灞桥、隋堤等。如“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戴叔伦《赋得长亭柳》),“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送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借柳喻人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如虚怀若谷的竹,苍劲刚毅的松,出淤泥而不染的莲,高洁耐寒的梅,清新淡远的菊等,这些自然物象成为人的道德属性与人格气质的象征,其意义带有明显的稳定性、单一性。然而柳意象则有多侧面、多层次的象征。

1、象征清高坚贞之士

《晋书》中记载:

陶潜,字渊明,有高趣,宅边有五柳树,故尝著《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诗人兼隐士,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隐士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投射到柳,柳也就成为清朗脱俗的人格见证。此外,柳蓬勃的生命力也是文士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对此,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喟叹:“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桃李一时的鲜艳怎比得上垂杨长绿不衰呢?可见柳是清高坚贞之士的写照。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2、象征趋炎附势的小人

与清高坚贞之士写照对比,柳又被世人所鄙视,视为一种轻薄无绊的东西。这是由柳枝的柔软,柳絮随风飘忽不定的自然形态引发出来的。因为柳多为风所左右,所以诗人多以柳随风摇摆喻小人趋利赴势、毫无立场。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诗句表面上是写柳絮的“癫狂”、桃花的“轻薄”,实际上是借柳絮喻人,讽喻那些没有血性、没有原则立场的攀龙附凤、随波逐流的轻薄之徒。李绅《柳》诗中“愁见花飞狂不定, 还同轻薄五陵儿。”宋诗人曾巩《咏柳》诗云: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借柳条在东风中狂舞喻小人在权势的庇荫下猖獗一时,用柳絮漫天飘舞妄图遮挡日月喻小人得意忘形,欺上瞒下的举止,讽刺之情不言而喻。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3、象征柔婉多情的女子

柳与女子并提,一方面因为柳袅娜多姿的外在形态易使人联想到女子的身形柔美。

杜甫在《绝句漫兴九首》诗中以女子喻柳“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温庭筠《南歌子》中“转盼如波眼, 娉婷似柳腰。”柳叶以其形状比喻女子的细眉,如“柳叶生眉上”(梁元帝《树名诗》)白居易《长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王衍《甘州曲》中“柳眉桃脸上胜春”。另一方面是柳与楚楚动人的女性气质暗合,承载着柔婉多情女子的情思。

古代诗词中言杨柳花絮不分,刘禹锡《柳花词》有“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细细看来,那空中随风飘落的似乎不是杨花,而更像是思妇的点点泪珠。这首词以杨花喻思妇,写思妇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清代女词人庄盘珠《苏幕遮·柳絮》“早抽条,迟作絮。不见花开,只见花飞处。绕砌萦帘刚欲住。 打个盘旋,又被风吹去。 野棠村,荒草渡。离却枝头,总是伤心路。待趁残春春不顾。 葬尔清池,恨结萍无数。 ”这首词上片写院中柳絮,漂泊不定。下片写荒野,漂泊无依,葬身清池。女词人借柳絮抒写封建时代受压迫的女子无依无靠的不幸遭遇,情调哀婉凄凉。贬毁女性轻浮莫过于水性杨花,而寻花问柳、拈花惹柳、攀花折柳、残花败柳等汉语词汇,也形象地表现了女性受人摆布,任人欺凌的可悲命运与凄惨处境。

借柳讽时

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往往通过意象暗讽朝政,委婉地抨击时政。宋代范成大《碧瓦》诗中:

碧瓦楼头绣幙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诗中最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乍看起来,诗人写的是暮春之景:时至暮春,虽然没有风,但柳絮却因春尽而飘零漫天飞舞;虽然没有雨,而梨花却自然坠落,洁白满地。诗句实际上写的是诗人感情至深的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春将归去,为之奈何?诗人以此暗喻南宋朝廷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以及当时政治腐败的情景。

明代顾炎武 《秋柳》诗中:“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这两句是诗的颔联,意思是说秋柳摇落,柳条衰败,已经系不住长征之马;叶片稀疏,已经难以藏住觅宿之鸦。借写秋柳反映当时的明王朝像秋柳一样衰败不堪,再也难以聚集抗清的力量,暗寓当时政治衰败、经济颓废的情状。

兰陵王柳是谁写的(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借柳感悟人生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柳是春天之景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岁月流逝的感慨。柳芽萌,柳枝青传达着春天来临的喜悦,而杨花坠絮则标志着春色渐老,春意阑珊。“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白居易《柳絮》》)“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苏轼《李铃辖坐上分题戴花》)“落絮飞花又满城,年光大半付春醒”(陆游《春晚》),岁月飘忽,青发转白,人生坎坷,老之将至。杨花落絮代表的不只是季节的流转,还有时光荏苒和人生短暂的感叹。

即使对于风华正茂的年青人,杨花偶然落在青发上的错觉,也足以使人惊心于岁月飞逝的无 情:“散乱随风处处匀,庭前几日雪花新。无端惹著潘郎鬓,惊杀绿窗红粉人 ”(张《 杨花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当柳老絮尽之时,也就是青春、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