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羽毛球场地(业余羽毛球人故事:大学老师圆梦全运赛场,羽毛球改变人生)

在业余圈中,金英子被称呼为“老师”,这是因为她真的是老师——大学里的韩语老师。

第一次见到金老师,是在全运会群众比赛的现场,她参加了混双项目的角逐。她的搭档是业余圈鼎鼎有名的母利恩,两人搭档出战混双,遗憾没能闯入决赛阶段。输球后,金老师默默地站在搭档身旁,输球的失望自然流露出来。

望京羽毛球场地(业余羽毛球人故事:大学老师圆梦全运赛场,羽毛球改变人生)

圆梦全运赛场

再次见到金老师,是2017年11月初。当时的北京已经是初冬时节,回忆起8月最热时在天津举行的全运会群众比赛资格赛,金老师仍旧有些激动。

身处业余羽毛球圈,金老师在与球友们的交流中知道了全运会将设立群众比赛的消息。不过,知道和参加,并不是一回事。“我在圈子里认识的人不太多,也不知道应该找谁去搭档参赛,尽管很想参加,但没有指望真的可以去。”

她自己没有去张罗,反而是热心的球友胡姐给她找来了母利恩。“我从来没敢想会有一个这么好的搭档,母利恩在业余圈很有名,这绝对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搭档啊!”至今说起来,金老师还是有点不敢相信,有一种“天下掉馅饼,居然砸到我”的喜悦。两人一起搭档出战了东西南北中的比赛,毫无悬念地拿到了全运会资格赛的入场券。梦想,就这样实现了。

接下来的日子,备战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开赛前在北体大的集训。全部30多人一起训练,还有教练在一旁指导,一直都是散兵作战的业余球员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归属感。这样的归属感,因为随后拿到了参赛T恤,而升华成一种自豪感。“北京队发了两套参赛服装,一套蓝色、一套黄色,背后有名字,还印着‘北京’的字样。全运会打完,到现在我都舍不得再穿了。”

全运会群众比赛资格赛,金老师和母利恩未能从小组出线,没有获得参加决赛阶段比赛的资格。失望是自然的,“我的实力确实还需要提高,而且和搭档之间的配合也不太默契。”结束了全运会的比赛,作为北京队一员的生涯仍在继续。由于进入决赛阶段的女双选手需要训练搭档,金老师再一次来到北体大,帮助队友进行备战。“虽说是陪练,但是我自己也长球了。平时有教练制定训练计划,还有力量训练等项目,确实提高了。”除了场上的训练,结束后大家还会聚在一起讨论技战术,这种无限接近于专业队训练的模式,让金老师受益匪浅。她说,这样的经历,也许这辈子只有这一次了。

之后的决赛阶段比赛,金老师坐上了观众席,那是一种不同于参赛选手的感觉。从球员到观众,从资格赛到决赛,金老师以不同的身份参与了一届完整的全运会。“不知道4年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比赛,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参赛,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尽力争取的。”

望京羽毛球场地(业余羽毛球人故事:大学老师圆梦全运赛场,羽毛球改变人生)

羽毛球改变人生

老师的职业很符合金老师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说话很慢很轻,脸上很少有夸张或者变化剧烈的表情。

“小时候我就是一个很蔫儿的人,不爱说话,总是站在角落处默默无闻的。”家里的兄弟姐妹中,姐姐体育很好,在学校里出尽风头。与姐姐在同一个学校,金老师只是以“某某的妹妹”存在着。姐姐良好的体育基因并没有在她身上“粘贴复制”,羽毛球算是唯一的爱好,也仅限于玩玩而已。

和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金老师对羽毛球的第一次接触是从露天场地手持木质球拍开始的。“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早上5点多起来,跟我爸爸一起打着玩儿。没有正规的场地,也不讲究技术什么的,就是为了锻炼身体。”

真正经接受羽毛球训练,是从进入民族大学开始的。“当时在学校跟同学玩的时候被老师看见了,正好他想组织羽毛球队,看见我动作像模像样的,就招我进了校队。上世纪80年代,全北京有羽毛球队的大学也只有六七所。”校队安排每周三、四次训练,老师教授一些基本动作。之后,代表学校参加大学生比赛,最好拿到过个人第四名、团体第二名的成绩。

直到现在,金老师都很庆幸大学时的机缘。“因为羽毛球,我变得活泼开朗了很多,还因为在球场上被关注而自信了很多。如果没有打球,我的人生可能会完全不同。”缘分,并没有因为大学毕业进入工厂后被中断,分配到的工厂恰巧也有羽毛队,打得好的充当教练,每周还会安排步法等专项训练。在工厂的10年,一边工作一边打球,也参加一些系统内的比赛。

35岁的时候,金老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铁饭碗的工作,到韩国学习韩语,学习之余,依靠在学校教授汉语赚取学费维持生活。虽说金老师全家都是朝鲜族,但是小时候因为历史原因,父母并没有让孩子们讲韩语,所以她直到这个时候才将韩语当作外语一样开始学习。

身在异国,金老师的重心变成了学习,但心中始终保留着对羽毛球的牵挂。她在当地找到了球友,并且加入了俱乐部。有十多年打球的底子,水平不错,金老师一直打到了韩国国内业余球员的最高级别——A级。韩国的业余圈以双打为主,金老师和同伴搭档,在女双和混双上都获得过很好的成绩。

望京羽毛球场地(业余羽毛球人故事:大学老师圆梦全运赛场,羽毛球改变人生)

家一样的俱乐部

2015年,金老师结束了在韩国的生活回到北京。此时,国内的业余羽毛球俱乐部发展起来,业余比赛也越来越多。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最活跃的都是各种球友圈。平时,上午上课,下午会有不同的俱乐部活动时间。周末的时候,还会跟随球友们参加业余比赛。因为回国的时间不长,所以相比其他球友,金老师参加的比赛不算多。

“每次打完球,一坐下来大家说的都是球,比如说哪个球处理不大好,步法应该改一改,都是在商量怎么能够再提高一点。尤其每次比赛以后,都会说下次要着重改进哪个技术环节。”金老师不能理解那些只是想“出出汗”的球友,因为提高技术水平是她如今最大的心愿。“虽然每次到了球场,也都因为时间有限没空雕琢某项技术,金老师仍旧会在对抗过程中提醒自己多加强某个薄弱环节的演练,争取有所提高。

有一次,在望京打一个小比赛,球网对面的对手用韩语交流,金老师很好奇:“你们是韩国人吗?”对方回答是朝鲜族。金老师一下如同见到了亲人,“打球这么多年,除了在韩国的时候,几乎没有碰到过朝鲜族的球友。有时候在比赛里看到名字像朝鲜族的,打听之后又不是。”赛后的聊天中,金老师得知望京有个只接受朝鲜族的羽毛球俱乐部,人数有200多人。对方热情地邀请实力不错的金老师加入,她一口答应,她说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

2017年10月,金老师参加俱乐部活动,同时积极备战11月初在上海举办的一项朝鲜族球友参加的业余比赛。由于俱乐部只接受朝鲜族球友,他们的水平并不算高,金老师就联系自己认识的汉族球友跟俱乐部进行友谊赛,提高水平的同时也能扩大俱乐部的影响。2018年,北京有可能会举行一项朝鲜族的比赛。金老师很是期待,感觉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比赛,也希望这样的比赛能够成为每年的常规赛事,有助于提高朝鲜族球友的水平。

自己得到提高,并且看到身边的球友都得到提高,这就是一个普通业余球友发自内心最朴实、最真实的愿望。

*本文刊登于2018年1月刊

《达人》征稿

分享讲述身边的羽毛球故事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热爱羽毛球的人吧?

他(她)们一定有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羽毛球故事吧?

他(她)们的羽毛球经历一定打动了身边的人吧?

欢迎各位朋友将身边这些有羽毛球故事的人记录成文字和图片,分享给我们。

投稿渠道:badminton123@sina

TIPS:邮件请注明“达人投稿”,并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手机)。

坐等更多的羽毛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