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2020年东京奥运会(夏季)终于在2021年7月23日东京开幕了。是的,受疫情影响,本届奥运会推迟举办了一年。那么这样的一个全人类最盛大的体育赛事到底赚钱么?答案是,不一定!下面让我们来捋一捋历史上那些赚钱和赔钱的奥运会。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2020年东京奥运会标识

先说说赚钱赚到手软的奥运会--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这次奥运会悉尼市狂赚了7亿多澳元。奥运会结束后,全世界赴澳大利亚旅游的游客也络绎不绝,至今还能享受到奥运会带来的红利。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

再说说赔钱的奥运会——第2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血亏!亏到蒙特利尔市的人民用了30年还债,直到2006年才彻底还完。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蒙特利尔奥运会标识

那么同样是承办奥运会,为啥差距这么大呢?这里面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捋一捋。其实,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很容易亏钱的事。因为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而来钱的途径又很有限。

首先,我们细数下花钱的地方。第一大花钱的地方是奥运场馆的建设。奥运会的项目几乎涵盖了当前人类所有体育运动项目,对场馆的需要当然也非常多了。足球场、篮球馆、田径场、游泳馆、马术场、曲棍球场、手球馆.......而且奥运会代表着全人类体育运动的最高规格赛事,场馆的建设标准和规格当然也是最高的,这块需要花费的经费当然不是小数了。第二大花钱的地方是举办城市的市容市貌建设。这个不难理解,奥运会举办要迎接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和观、游客,是千载难逢的展现本地良好形象和国家实力的机会,市容市貌当然不能太寒酸了。那么城市的老旧建筑改造、公园绿化、雕塑造型、公共设施完善等等,这些花钱也不少。远了不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让北京市的市政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北京也一跃而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第三块就是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幕式就是每届奥运会的脸面,开幕式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一届奥运会的质量。这个中国人最有发言权,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能超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排面这方面,我们从来是拿捏得死死滴。当然,排面从来都是用钱堆出来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至今难忘

除了这些需要烧钱的地方,例如赛事安保、裁判员的聘请、工作人员的服务成本、赛事的宣传推广等等这些零碎的小钱,加在一起其实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而且,这些还都是预算支出,也就是组织赛事以前就计算好的支出。但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实际支出都是远超预算的。超过多少呢?超出300%是常有的事!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奥运商业之父”----彼得.尤伯罗斯

既然奥运会这么烧钱,那么为啥还有那么多国家和城市争着抢着举办呢?嘿嘿,其实奥运会在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就是因为太烧钱,一度面临无人接手的尴尬境地。而扭转这一境地的人是时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故事要从1980年筹备第23届奥运会的时候说起。第23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美国洛杉矶,尤伯罗斯在向洛杉矶市长要钱时市长干脆耍起了无赖---要钱没有,要命也不给!诶,这话好耳熟啊,好像在哪部抗日剧中听到过,,,,,,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嗯?你们是在说俺老李么?

言归正传。这洛杉矶市长一耍赖,可把奥组委搞得相当尴尬。如果不能马上解决经费的问题,本届奥运会可能就办不成了啊!于是尤伯罗斯就开始四处化缘,寻找大咖,解决资金问题。好在美国是一个商业立国的国家,从来不缺乏有实力又有投资眼光的商业大咖。一个名叫奥尔伯的著名资本界大咖给他提供了一个建议:既然政府不肯花一分钱,那我们干脆向民间融资,让企业们去承办这届奥运会得了呗!得到这个主义的启发,尤伯罗斯立刻开始制定招商计划,并提出了“以奥运会养奥运会”的理念。要说尤伯罗斯是个营销高手和精算高手的合体可真不过分。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将奥运会的支出进行了精密的测算和控制,同时又把奥运会的收入进行了拆分、重组、拍卖。最终,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没有让美国政府花一分钱,还实现了盈利2.5亿美元!这可是人类奥运史上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啊,人类首次实现了举办奥运会不亏钱反而盈利的“大目标”。而尤伯罗斯营销奥运会的这一套成功做法也为后续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了先进的经验。

那么尤伯罗斯这套操作具体是怎么搞得呢?说实话,这真是一个技术活儿。大体分为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测算、重组、拍卖。

首先是测算,测算收入和支出。奥运会收入主要由直接收入、延续收入和分成收入组成。直接收入就是奥运会期间全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游客在本地的餐饮、住宿、旅游、购物、消费等收入。例如,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旅游收入就达到了30亿美元了,可把西班牙人高兴坏了!延续收入是指为举办奥运会所建设的场馆、酒店、道路、设施等在后续的时间里带来的收入。奥运会也就10几天的事,奥运会结束后,这些前期的基础设施也会继续发挥商业作用。这些设施如果运营得当,也会给当地带来稳定而持久的收入。最重要是 ,奥运会作为顶级IP,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立刻就会提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出了城市的名片,潜移默化中带来的商机可是无限的。第三块收入就是分成收入。也就是说,举办城市可以从奥组委里分得一部分奥运会收入。这也是体量最大而且回报最快的收入。这里面又可以细分为赞助商计划、门票收入和电视转播权收入。先说这个赞助商计划。奥组委在1980年以前的玩法是单项赛事冠名和独立赞助。这种玩法的价格不高,吸引的企业实力也不大,而且管理起来还特别麻烦。在经历了多年的亏损以后,他们痛定思痛,冥思苦想,终于在打通任督二脉后想出了个新玩法——赞助商计划(又名奥运Top计划、奥利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计划),这个玩法就是把零售改批发。这就是第二步的重组了。奥组委把赞助商的合作条件更改为:想赞助某个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尤其是足球、篮球、游泳等热门项目),就必须赞助四年。奥组委把这四年中全球所有的该项目的赛事赞助权打包卖给赞助商。这样企业宣传的周期变长了,宣传效果也是从前不可比拟的。不但有利于企业的全球化扩张,奥组委也可以收到一大笔的赞助费。奥组委在合作计划中还引入了“饥饿营销”的理念,规定每个奥运项目合作计划的拍卖参与竞标的企业不能超过30家,每个行业只能有一家赞助。也就是说,个人计算机行业如果想赞助奥运会举重项目,IBM、联想、惠普、戴尔这些企业只能有一家在竞拍中胜出。还是这个奥运会举重项目,饮料行业如果想赞助,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样的企业也只能有一家赞助。这招可谓是相当高明,奥组委成功地引起了全球各行业、领域内的头部企业的残酷内卷。谁想获得奥运会赞助权,谁就要花更多的钱。一时间,各大企业为了争夺独家赞助权,那是打得不可开交,互相竞价。而笑到最后的,永远是奥组委。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的赞助商可口可乐为例子,当时奥组委开出的起拍价是400w美元,而可口可乐为了获得独家赞助权,在同行的帮助下最终以1200w美元的价格竞标胜出。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奥组委开出的起拍价就已经达到8000w美元了,各大企业要想在竞拍中胜出,不花几个亿的美元是别想获得独家赞助权了。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可口可乐公司向来是奥运会的大金主

分成收入除了赞助商计划外,第二个重头戏就是电视转播权。奥运会作为全球顶级综合性体育赛事,必然会带来无数的收视率。只要收视率有,电视台靠卖广告的收入就能赚得盆满钵盈了。也就是说谁拿到了奥运会的转播权,谁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收入。全球有实力的电视台对奥运会转播权的争夺那也是相当“白热化”。每一届奥运会开幕前,全球著名电视台都会齐聚奥组委,对奥运赛事转播权进行竞拍。但是奥组委又祭出了一个新玩法——差异化营销。啥意思呢?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地球时差和各地观众的喜好,把各项比赛的电视转播权尽量按照方便收看和兴趣爱好进行差异化的组合然后再拍卖。比如,亚洲观众喜欢看跳水、乒乓球、体操等技巧类项目,那么这些赛事的转播就尽量安排到亚洲观众的黄金时间。欧洲观众喜欢看足球、排球,那么这些项目赛事的转播就尽量安排到欧洲观众方便观看的时间。当遇到全世界观众都感兴趣的项目怎么办?例如田径比赛,全世界观众都很关注,那怎么安排?照顾到亚洲观众了,欧洲观众正在上班呢;安排到欧洲观众的黄金时段了,亚洲观众正就后半夜了,看比赛严重影响休息。怎么办?既然有冲突,那就靠钱说话。谁出价钱多,转播权就归谁呗。有时候钱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啊!于是,各国的电视台为了自己的观众利益,(收视率)又开始在热门比赛项目的转播权争夺上再次开始竞争、内卷!特别是世界知名电视台、体育频道,在这方面的投入从来是眉头都不皱的。当然,笑得最开心的还是奥委会。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美国NBC广播电视公司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电视转播也被奥委会纳入了营销范围。互联网媒体的传播能力远非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可以比拟的,所有的移动终端都可以观看奥运会比赛,互联网媒体功不可没。自然而然的,奥委会也趁机又大捞一把。可以说,在奥委会在割资本主义韭菜方面绝对是顶级高手。

看到这里,你如果认为奥委会是只认钱不认人的唯利是图的组织,那你还真错怪奥委会了。奥委会对于买不起转播权的国家,也会免费提供赛事转播的。毕竟,奥委会还是要贯彻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

最后我们再说说门票收入。这个卖门票绝对是个技术活,如果门票营销搞得好,门票收入就可以占到整个奥运会收入的20%。这个技术中,门票的定价是核心技术。价格高了,会让观众望而却步,上座率低,票卖不出去;定价低了,总体收益又会受影响。于是奥委会搞出了一个“组合定价策略”,为的就是找到上座率和收益的最佳平衡点。按照座位区域设置不同的门票价格这只是初级玩法。奥委会还搞出了组合套票的玩法。比如,开幕式 单项比赛自选的组合,热门比赛 冷门比赛折扣的组合等等,组合众多,眼花缭乱。反正奥委会的原则就是一条:既要保证上座率,还要保证收益最大化。同时,奥委会为了保证各项比赛门票最大限度地卖出去(毕竟奥运会中还是有许多冷门比赛项目的门票是很难卖的),又搞出了一种“兜底销售”的玩法。就是与各大赞助厂商和广播电视公司谈合作的时候把不太好卖的门票和好买的门票组合打包以比较低的价格卖给他们。而这些赞助、合作厂商也乐于接受这种批发来的各种奥运会比赛门票,作为今后营销、公关的重要资源。你想啊,可口可乐公司在同原材料供应商谈合作的时候,如果对方的老板是个体育爱好者,那么可口可乐公司送上一套奥运会比赛门票作为礼物,是不是相当有排面呢?

那么,举办奥运会就一定挣钱么?这还真不好说!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如果组织得力,营销成功,举办奥运会是一定挣钱的。在经济遇冷时,还真不好说。所以,各国、各市在讨论是否承接奥运会时也是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所以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最后,在这里祝福让我们一起祝福在东京参加本届奥运会的祖国健儿们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23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什么(历史上那些赚钱的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