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为教师减负!不折腾老师,最终受益的是孩子

教师非教学任务重的现象,近年来受到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再次呼吁为教师减负。搜狗截图20230308100730.jpg

其实,为教师减负已经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但是由于教师减负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有老师反映教师负担重的现象仍然存在。

减负,究竟要减掉哪些“负担”?如何让老师们轻装上课堂、安心教学呢?今天的“两会伴读”我们一起来关注。

老师的负担,很多时候不被看见

有人说:“老师一年有寒暑假,休息时间够多了,为什么还要减负?”

其实,老师的很多辛苦没有被看见。

“要应付各种检查、完成各种填表,现在又成了‘数字劳工’,每天在各种微信群里忙于打卡、转发,老师的工作内容真是五花八门。”一位老师在朋友圈里写道。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网上发文,称经常有相关部门来检查卫生,搞评比,学校要停课扫地;老师填写各种表格、资料,经常要占用备课时间。

您看,老师们除了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很可能还有大量繁杂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在等着他们,这部分工作很多时候不被人们看见。

这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

代表委员呼吁为教师减负

老师们的减负呼声,代表委员们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在调研中发现,大中型城市中小学编制不足、人手紧张的问题仍有存在,一些中小学出现了人不够用以及年轻教师任务多、压力大等问题。

究其原因,刘林认为,一是因为基础教育领域工作任务、管理责任不断增加,同时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期待、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小学校的工作任务、责任更多更重了,多数中小学在本来人手已经不够用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把任务分解给一线教师。

另外,刘林委员认为,非教学事务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突击性紧急任务让老师应接不暇。

针对这些问题,刘林委员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中小学教师工作量与岗位任务统筹协调机制,不仅要把住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入口关”,而且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对布置给中小学的任务、事项再协调再优化,防止叠加效应,布置新任务要站在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

据媒体报道,民进中央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提案认为,教师减负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教师往往要负责假期巡河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还要完成各种不同的点赞、打卡、转发工作,建议有关部门清查

为教师减负,关键在落实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到2021年年初,全国各省份基本上都出台了教师的减负清单。

这些政策实施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但也有一些地方此类问题依然存在。

教师负担难减,主要表现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一方面为教师减负,需要继续把政策落实落细,增强执行的可操作性,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范围。

另一方面要防止内部考核管理形式化的问题,不能随意设置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督察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切实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不折腾老师,最终受益的是孩子

“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这是教师的呼声,也是家长的心声。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他们的时间应该尽可能用在教书、备课、批改作业和管理学生上,忙于应付各种摊派的点赞、转发,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水平。

当老师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可以有更多时间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提升教学质量,可以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学生,孩子们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教育最怕折腾和打扰。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聚焦民生,关注教育,

两会看点,伴您耳畔。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对于这个话题,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您对哪些教育话题感兴趣,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