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时代几年到几年(也谈“大锅饭”:旧大锅饭时代已经远去,新大锅饭时代即将到来)

“大锅饭”应该是互联网上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而且也是争议性很大的一个问题,但争议的不是它的本身,而是它的比喻意义——平均主义,而这个比喻意义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所以,也就有了争议。

大锅饭时代几年到几年(也谈“大锅饭”:旧大锅饭时代已经远去,新大锅饭时代即将到来)

那么,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被比喻为“大锅饭”呢?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是否存在“平均主义”呢?未来我们还会不会再吃“大锅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大锅饭”的历史和未来。

一、“大锅饭”的本义

最早的“大锅饭”要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明朝时期的广东庆云寺。庆云寺七星岩上建有一口特别大的铁锅,一锅饭可以供数百个僧人食用。但这口大铁锅并非用来给僧人煮饭,而是用来向来此朝拜者化缘。凡来寺里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往大铁锅里投钱,对拜佛者来说是为了孝敬菩萨,但实际意义是维持寺内僧人的生计。尽管这口大铁锅从来没有煮过饭,但是它的确是寺内僧人的“大饭锅”,装的也的确是“大锅饭”。这应该是“大锅饭”最早的来历。

然而,真正引起人们争议的“大锅饭”应该是1958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时期的“公共食堂饭”。1957年以前的合作社时期,农村粮食还是分到各家各户,但人民公社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土地全部收归集体,大家在一个大集体干活,农民也像企业工厂一样统一出工,统一收工,为了大干社会主义节省吃饭时间,还要求统一吃饭,于是,每个生产队都成立食堂,支起大铁锅,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正好也赶上全民大炼钢铁,所以,各家各户的粮食、锅碗瓢盆等吃饭家伙全部交到大集体食堂。这是引起争议的“大锅饭”的来历。

但是,由于忽视了农业生产劳动与企业工厂生产差别很大,也由于没有考虑到粮食的有限供给,更由于没有考虑到全民大炼钢铁导致农业生产“丰而不收”的结果,公共食堂成立后不久,很多生产队粮食就供应不上,由开始的放开肚皮吃到每天只限制六、七两甚至更少,当三年困难时期刚开始,大多数食堂就解散了。

二、“大锅饭”的历史演义

我们现在把“大锅饭”比喻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计划经济时代也确实存在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尤其是人民公社成立初期。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实行“一大二公”,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但分配形式是全公社统一分配。

什么意思呢?就是各生产队的收入全部归公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有的生产队打的粮食多,收入高,有的生产队打的粮食少,收入少,但最后平均分配。这样,就挫伤了粮食产量高、收入高的大队和生产队,结果,大家都向低的看齐,反正干好干坏都一样。

大锅饭时代几年到几年(也谈“大锅饭”:旧大锅饭时代已经远去,新大锅饭时代即将到来)

这样的分配方式一直延续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惊醒了人们,也使高层领导人认识到“一大二公”分配形式的弊病,便立即进行纠正,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分配形式,就是分配核算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使国民经很快得到恢复。从这一点看,我们党的确是伟大的,最伟大之处就是“实事求是,有错就改,有错必纠,有错能纠”。

然而,尽管当时进行了纠错和调整,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平均主义”的现象。比如,尽管分配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了,但具体到一个生产队的分配,也存在着“平均主义”,比如,男劳力基本上都是每天10分工,妇女劳力基本上都是每天8分工,但每个男劳力和妇女劳力之间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干的活不一样,技能也不一样,责任心也不一样,如果一天都是10分、8分工,肯定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尽管七十年代后有了包工,但还是不能很好的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农业是这样,工业和其它社会公职人员也是这样。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我国工业遗址都是国营企业,工人工资虽然有区别,但区别不是很大的,一般工人之间差别更小,难以体现个人的技能和责任心优势。还有其它公职人员、事业人员,差别不是很大,而且一般体现在工龄上,而且工资额长期不变。比如,中小学教师,刚毕业的师范生,实习期都是29.5元,实习期满后,都是34.5元,然后基本上很多年不变。这都不说,问题是所有同龄教师工资都一样,要想升工资,只有熬工龄。其它公职人员基本上都一样。这种“平均主义”被喻为“大锅饭”。

大锅饭时代几年到几年(也谈“大锅饭”:旧大锅饭时代已经远去,新大锅饭时代即将到来)

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很多工人下岗,也是为了消除“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而付出的代价。当然,这个代价最终都是由一般普通工人所承担了,一般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最多调岗,饭碗没有丢。这是国企改革中产生的新的不公平。

三、“大锅饭”的未来前景

那么,“大锅饭”是不是就永远退出历史舞台呢?我认为不是。“大锅饭”能不能吃?能吃,但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物质极大丰富,人的思想觉悟极大地提高。

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为什么没吃几天就解散了?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粮食产量没有达到放开肚皮吃的程度,人的思想觉悟也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即便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也没有达到“按需分配”的程度。所以,分配上还要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尽管我国大多数地方还不能吃“大锅饭”,但个别地方基本上达到了。比如像“南街村”这样的集体村,基本上达到“按需分配”的程度,但也还不能完全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还有一个村子需要和大家分享。

这就是山东省淄博市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过去生产队时期,因为这个村子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靠种粮食连肚子也吃不饱,是有名的贫困村。

大锅饭时代几年到几年(也谈“大锅饭”:旧大锅饭时代已经远去,新大锅饭时代即将到来)

改革开放后,中郝峪村分田到户,打破大锅饭。2007年,在村干部赵东强的带领下,37户村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并将全村的山林、耕地、房屋作价入股,并翻修了400多间房子做民宿,发展特色品牌豆腐,建水上漂流旅游点,人人持股,享受分红。

由于是股份制,自己的股份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合作社的事人人操心,个个监督,赚钱越来越多,经济越来越好。

到2018年,中郝峪村村民办起大食堂,全村360口人重新吃上“大锅饭”,一日三餐全免费,一年费用高达280万元。

池上镇党委书记李林感慨地说,从分田到户到人人入股,从打破大锅饭到吃上免费大食堂,从向贫瘠山地要粮到靠绿水青山致富,从年轻人往外走到成为人才集聚高地,中郝峪村在改革中不断前行。

可见,“大锅饭”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物质达到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的前提下,是可以吃“大锅饭”的。

总之,“大锅饭”比喻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物质还比较贫乏的情况下,是不能吃“大锅饭”的,但未来,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的思想境界很高的情况下是可以吃“大锅饭”的。那应该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

大锅饭时代几年到几年(也谈“大锅饭”:旧大锅饭时代已经远去,新大锅饭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