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2008年9月27日,北京时间16:41至17:00,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中国人太空行走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航天的历史长廊……

航天大事记

2003年10月15日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并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2007年10月24日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并准确将其送入预定轨道,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大里程碑,迈开了我国走向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步。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2008年9月27日

翟志刚在刘明伯与景海鹏的相互帮助下打开舱门,步出神州七号,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2011年9月29日

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2013年1月5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并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深空探测成功突破1000万公里。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截止2018.10.2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经发射了共282艘“长征”火箭。8艘“神州”航天载人航天器、5颗静止“北斗”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北斗”轨道卫星以及4架“嫦娥”探月卫星。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十五年前,杨利伟在太空向祖国送去祝福。十年前,翟志刚在挥舞国旗遥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这么多年过去了,航天员在很多人眼里还是一个略显神秘的职业,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他们上班时具体从事哪些工作呢?太空生活和地面生活有哪些不同呢?和小新一起跟随航天员的脚步,来探个究竟吧!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上班时间

航天员的上班时间可以分成两块来说:在地面上班和在天上上班。在地面上班时,训练是航天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预备航天员一进入航天员大队,就开始了漫长的训练生活。首先开始的是半年多的基础训练和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经过两个阶段的训练,如果能顺利通过考试,预备航天员就转变成为正式航天员。对于正式航天员来说,如果没有明确飞行任务,他们将主要接受维持性训练。一旦入选飞行乘组,航天员将针对具体飞行任务,进行为期一年半左右的航天飞行任务训练和半年左右的乘组强化训练。执行完飞行任务后,航天员会进行恢复性训练。可见,航天员随时准备着执行航天飞行任务,训练是地面上班的主线。当然,航天员也会承担一些其他工作,如对航天器产品的设计要求提出建议,参与产品性能的评价,参加社会活动等。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2013年6月20日上午,正在进行太空授课的中国航天员王亚平

在天上上班时,航天员的角色不同,承担的具体工作也不一样。《飞行手册》就是航天员的工作安排表,它详细记录了每位航天员在不同的时间需完成的每一项工作。尽管在太空每90分钟会迎来一次日出和日落,但是天上仍然按照地面的时间安排工作和休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时间划分为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和娱乐休息时间三大块,上班就安排在工作时间。

在太空中艰难进食

看似潇洒浪漫的太空进餐,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力,航天员在太空要使用特殊的餐具吃饭,防止美食不小心飘走。在空间站等宽敞的航天器内,一般会配备特制的餐桌。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物理题:为什么图中的汉堡漂浮在空中没有散开

对于长期飞行的航天员来说,与同伴们在餐桌旁共同进餐,有利于加强沟通和缓解心理压力。这种餐桌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吃饭时,航天员可以把身体固定,以免飘动。在飞船等狭小的航天器上,则配备由磁性材料制作的餐盘,能紧紧吸住餐盘上的餐具,保证餐具不会乱飞。在太空,餐具除了传统的刀、叉和勺子外,还要配有一把剪刀,用来剪断或打开食品包装。餐盘上的粗糙凹槽可以把特定形状的航天食品固定住。航天员可以手持餐盘,或者把餐盘绑在腿上或固定在某处,自由地进餐。航天员吃东西时,要注意送食物、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因为在失重的情况下手不太灵活,嘴里的食物一不小心也会“脱口而出”。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吃饭也很有趣,悬浮着的块状食品,只要稍用力一吸就会“饼从口入”。

日渐丰富的“太空食谱”

航天食品已不再是“牙膏状的、味道不怎么样的食物”。现在,航天员可以享用品种繁多的美味航天食品。不仅有种类繁多的鱼类、肉类罐头,还有丰盛的主食及各式菜肴,甚至还能吃上口感不错的冻干水果和冻干冰淇淋。现在的航天食品不仅讲究营养,更讲究口感。“国际空间站”甚至允许航天员携带从普通超市购买的食品上天。当然,它们要符合相关标准,如不能散发出太浓的气味,能常温保存,要有较长的保质期等。短期飞行时,航天食品随发射的航天器携带,而长期飞行的“国际空间站”,则需由地面发射货运飞船定期补给。

太空中航天员吃饭的地方叫做“太空厨房”,它既可以用来进行食品加工,也是食品的贮存仓库。太空厨房配有餐具箱、加热器、便携式水分配器、废物箱等。当然,天上的太空厨房只能进行简单的食品加热,不能像地面厨房那样煎、炒、烹、炸,但足以保证航天员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营养搭配十分科学的太空餐

在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航天员每人都有食品食谱包,每包内含一人一日三餐食品,分别标识“早餐”“中餐”“晚餐”。需要加热的食品可以通过食品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处理,脱水食品要进行复水操作。进餐时,航天员从餐具包中取出餐盘,打开餐具包里个人专用的餐具袋,取出餐勺、餐叉和剪刀,把它们束缚在餐盘上,再将餐盘平放固定在大腿上,撕开或剪开软包装袋口,利用勺和叉取用食品。进餐完毕后,航天员要取出纸巾清洁餐盘和餐具,收回餐具包,拉上拉链。每次用餐后,如发现有食品残渣飘落时,需启动风机收集食品残渣。用过的纸巾、食品包装、吃剩的残留食品等都要放入压缩袋。

在太空艰难喝水

喝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每个人都“无师自通”。但是,在失重环境下喝水就不平常了:水是不流动的,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朝上或朝下放都一样,杯子里的水不会自己流出来。因此,在太空中喝水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航天员在地面要专门学习在太空中如何喝水。

太空中没有水,为了满足航天员的饮水需求,载人航天器通常都会配有袋装水和贮水箱。袋装水可直接饮用,相当于“瓶装水”;贮水箱相当于“桶装水”,使用时要先将水灌到特定的容器中。

袋装水配有一根铅笔般粗细的吸管与水袋连接,吸管上有一个止水夹。航天员喝水时,先将吸管放入口中,然后松开止水夹,通过揉捏水袋,清凉的纯净水就会被“吸”或“挤”进嘴里。喝完水后,要先压紧止水夹,再将吸管从嘴里拿出。

航天员要想通过航天器上携带的贮水箱饮水,同样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首先,航天员要把贮水箱中的水灌到“水壶”中,水壶的专业名称叫做储水组件。灌水时,航天员利用增压装置给贮水箱加压,排空水壶内的空气,向水壶注水。灌水完毕后,将水壶与一个供水器连接。航天员需要饮水时,只需取出个人饮水嘴,安装在供水器上,再将饮水嘴放入口中,按下按钮开关就可以喝到水了。

在太空艰难处理个人卫生

日常生活中,每人都要刷牙、洗脸、洗澡等,以保持个人卫生。那么在太空中,想像平常那样洗漱自然是太过奢侈

先说刷牙吧。中国的载人飞船上,通常配备有口腔清洁剂和口腔清洁指套。口腔清洁剂类似于口香糖,航天员餐后咀嚼,可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口腔清洁指套是一种纱布指套,上面附有抑制细菌的清洁剂,可以直接戴在手指上,伸入口腔擦拭牙齿,按摩牙根。此外,飞船上也提供牙刷和免冲洗牙膏,让航天员体验。

再来说说洗脸和洗澡。航天员在太空比在地面更容易出汗,因此在太空清洁皮肤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水在失重环境中形成水滴后会飞起来,在太空洗脸和洗澡不是很容易。

如果太空飞行时间短,座舱内的容积狭小,水电资源有限,那航天员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如用干的或湿的毛巾擦洗,或干湿并用擦洗。全身或局部擦洗要用专用的毛巾或海绵等,那些毛巾或海绵中一般含有杀菌止痒剂。航天员可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擦洗皮肤,以保持皮肤的清洁和舒适。

如果想泡个澡或者冲个淋雨,那就更麻烦了。因为太空中水资源非常有限,可是人们在太空中出汗要比在地球上还要厉害,那该怎么办呢?总不能香喷喷的上去,臭烘烘的回来吧?即使水也充足,但是在失重的情况下,洗个澡要比跑十圈还要类。科学家为宇航员专门设计了一种毛巾,用这种毛巾擦拭身体之后,就像洗过澡一样的清爽干净。在我国的“天宫一号”舱内,就配备了这样洗澡巾和洗发巾。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被淘汰的“太空浴室”

不过美国和俄罗斯,由于需要宇航员长期的待在太空,曾经都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过“太空浴室”,里面安装有淋浴设备,在太空中,如果像在地球上一样洗澡的话,首先是太浪费水了,把大量的水运到几百公里高的太空去洗澡,以目前的技术来看简直太浪费了。再就是洗的时候,水不会像在地球上一样“听话”,因为水从水管里面冲出来后,水珠会溅得到处都是,大量的水珠在空气中漂浮,很容易会让人吸到鼻子里进入气管中,这样会把人呛到,更可怕的是水飞出去弄到电子设备上,造成短路事情就大了,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航天员根本不可能像在地球上一样舒舒服服的洗澡。经过长期的实验和使用,各国航天员还是对毛巾清洁比较青睐。

中国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后,舱内配备有专用洗澡巾和洗发巾。航天员每三天擦一次澡,擦澡时用洗澡巾清洁全身,然后用干毛巾擦拭,洗发时使用专用的洗发巾。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一想到没有重力,再想到排泄,那画面可就太美了。现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正在研发一种可以穿在身上的太空厕所,航天员可以像穿内裤一样穿上它。当航天员需要“上厕所”时,传感器会探测到,并自动开启相关设备,将排泄物通过管道吸入后部的容器中,随后启动的是冲洗和干燥程序。对于这个穿在身上的厕所,航天员最关心的恐怕是异味和噪声了。放心,这些都不是问题,研究人员都考虑到了。

只有做梦时才和在地球上一样

航天员在太空中睡觉与在地面上有很大不同。因为失重的原因,在太空中睡觉无所谓站着还是躺着,可以任自己飘在空中睡。航天员一般会睡在专门的睡袋中。睡觉时,航天员把手脚都放入袋中,只露出头部。睡袋可以随处固定,墙上、顶上或舱底都可以,但更多的时候,睡袋会固定在专门的睡眠区。

中国第一个太空行走(距离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已经过了整整十年)

熟睡的航天员

在太空中做梦和地面没有什么两样,基本上是属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许多航天员都谈到他们在太空中做梦的经历,“国际空间站”首位华裔指令长焦立中说:“有时我会梦见在太空中工作,有时候会梦见自己回到了地球,在地面上做事情,所以与地面上做梦一样。”苏联航天员克里穆克说,他在太空中梦见了与妻子、儿子在林间采蘑菇。还有的航天员梦见了自己的家乡、亲人和朋友,内容五花八门。执行“神舟五号”首飞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只是在返回舱里有过短暂的休息。当有人问他有没有做梦时,他笑答还没来得及做。

飞天夙愿,绵延千载;

复兴征途,穿越百年。

其实,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有着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志存高远、不求名利,为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兢兢业业,攻坚克难;他们品格高尚、境界高雅,不计个人得失,以苦为乐,无私奉献,正式这样一群央企航天人的努力才换来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硕果累累,给我们带回来了太空下世界的无限美景。

值此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向勇敢的航天员致敬,向不计功名、默默付出的央企航天人致敬!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