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药物(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全总结)

过敏性鼻炎(AR)又叫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近年来AR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笔者结合近年AR相关指南,对药物治疗进行归纳,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临床分类

掌握AR分类对药物使用具有指导意义,以下介绍三种临床AR分类方法:


1.按变应原种类:

季节性AR:症状发作呈季节性,常见致敏原为花粉、真菌等季节性吸入物变应原。

常年性AR:症状发作呈常年性,常见致敏原为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室内常年吸入物变应原以及某些职业性变应原。


2.按症状发作时间:

间歇性AR:症状发作<4d/周,或<连续4周。

持续性AR:症状发作≥4d/周,且≥连续4周。


3.按疾病严重程度:

轻度AR:症状轻微,对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下同)未产生明显影响。

中-重度AR:症状较重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药物治疗

AR治疗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

本文详述药物治疗。

表1 变应性鼻炎常用治疗药物:

过敏性鼻炎的药物(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全总结)


1.糖皮质激素

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作用,其抗炎作用为非特异性,对各种炎性疾病均有效。可产生基因效应(需数日至数周起效,可持续控制炎性反应状态),快速效应(可在短时间内控制急性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1)鼻用糖皮质激素:一线用药。

【临床效果】:对AR患者所有鼻部症状都有改善作用。包括喷嚏、流涕、鼻痒和鼻塞,是目前治疗AR最有效的药物。

【适用人群】:临床可用于轻度和中-重度AR的治疗。对于中-重度持续性AR是首选药物。

【使用剂量】:按推荐剂量每天喷鼻1~2次,疗程不少于2周。对于中-重度持续性AR,疗程4周以上。

【不良反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局部不良反应主要有鼻腔干燥、刺激感、鼻出血、咽炎和咳嗽等。

【注意事项】:正确掌握鼻腔喷药的方法可以减少鼻腔出血的发生,应指导患者避免向鼻中隔喷药。

【研究发现】: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4周能够控制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鼻部症状,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睡眠质量。


(2)口服糖皮质激素:二线用药。

【适用人群】: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如通过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控制严重鼻塞症状,可考虑短期服用。

【使用剂量】:按患者体重计算(0.5~1.0mg/kg),早晨顿服,疗程5~7d。

【不良反应】:产生全身性副作用危险性较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注意事项】:避免用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有糖皮质激素禁忌症的的患者。临床不推荐肌肉或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AR。


2.抗组胺药

(1)口服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为一线用药。

【临床效果】:起效快速,作用时间较长,能明显缓解鼻部症状特别是鼻痒、喷嚏和流涕,对合并眼部症状也有效,但对改善鼻塞的效果有限。

对鼻部症状疗效虽不如鼻用糖皮质激素,但能有效控制轻度和大部分中-重度AR。

【适用人群】:对花粉过敏患者,推荐在致敏花粉播散前进行预防性治疗,有利于症状控制,并根据花粉散播时间以及对症状产生的影响而决定疗程。

【使用剂量】:一般每天只需用药1次,疗程不小于2周。

【不良反应】:一代抗组胺药副作用大,已不常用。二代抗组胺药安全性较好,血脑屏障穿透性低,减少了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镇静和嗜睡不良反应较少见。口服抗组胺药罕见心脏毒性作用,但应引起重视。

【注意事项】:5岁以下建议使用糖浆或颗粒剂型。一代口服抗组胺药由于明显的中枢抑制和抗胆碱能作用,及对认知功能的潜在影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故不推荐于儿童、老年人及从事危险性职业的特殊人群。


(2)鼻用抗组胺药:一线用药。

【临床效果】:疗效相当于或优于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特别是对鼻塞症状的缓解。起效较口服更快,通常用药15~30min即起效。由于起效快,在过敏症状突然发作时也可用作“按需治疗”。

【适用人群】: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及需要快速控制鼻部症状的患者。

【使用剂量】:一般每天用药2次,疗程不少于2周。

【不良反应】:鼻用抗组胺药安全性较好,苦味为主要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如鼻腔烧灼感、鼻出血、头痛、嗜睡等较少见。

【研究发现】:对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不能有效控制症状的中-重度季节性AR患者,单独采用氮卓思汀鼻喷剂治疗2周可明显改善鼻部症状。但有研究表明在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联用抗组胺药并不能增加额外获益。


3.抗白三烯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为一线用药

主要分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白三烯合成抑制剂两类。

【临床效果】:对鼻塞症状改善作用优于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而且能有效缓解喷嚏和流涕症状。

【适用人群】:临床可用于AR伴或不伴哮喘的治疗。

【使用剂量】:每天用药1次,晚上睡前口服,疗程4周以上。儿童应注意不同年龄段的用量和用法,以孟鲁司特为例,2~5岁用4mg(颗粒剂或咀嚼片),6~12岁用5mg(咀嚼片)。

【不良反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口感、咽炎等,无嗜睡。

【研究发现】:孟鲁司特对AR患者鼻、眼部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与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联合使用,对季节性AR患者的日间和夜间症状(包括鼻塞及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更显著,其效果优于单独治疗。此外,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其效果也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因此对鼻用糖皮质激素后鼻部症状(主要是鼻塞)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中-重度AR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4.肥大细胞膜稳定剂:二线用药

这类药物属于色酮类化合物,包括色苷酸钠、尼多酸钠、四唑色酮、曲尼司特等。色苷酸钠和曲尼司特临床较为常用。

【临床效果】:对缓解儿童和成人AR的喷嚏、流涕和鼻痒症状有一定效果,但对鼻塞改善不明显。

【适用人群】:由于起效慢,作用维持时间短,通常需要可作为预防用药,在花粉散播前2周左右开始使用,对季节性AR患者因花粉过敏而引起的症状具有缓解作用。

【使用剂量】:每天用药3~4次,口服或鼻内给药,疗程2周以上,持续治疗效果更好,但每天多次给药可能会影响患者依从性。

【不良反应】:肥大细胞稳定剂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无嗜睡和口干等。口服曲尼司特偶有胃肠道不适、头痛、心悸、皮疹和膀胱刺激症状等。


5.减充血剂:二线用药

【临床效果】:可快速缓解鼻塞,但对AR其他鼻部症状无明显改善作用。

【使用剂量】:目前常用的有0.05%羟甲唑啉和0.05%赛洛唑啉鼻喷剂,鼻用减充血剂应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及疗程,一般每天喷鼻2次,每侧1~3次,连续用药不超过7d。儿童鼻塞严重时,可适当选择低浓度鼻用减充血剂(如0.025%羟甲唑啉)。

【不良反应】:鼻用减充血剂常见不良反应为鼻腔干燥、烧灼感和针刺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和心率加快等反应。疗程过长或用药过频可能导致反跳性鼻黏膜充血,易发生药物性鼻炎。

【注意事项】:鼻腔干燥者、萎缩性鼻炎、正在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及2岁以内患儿禁用。临床不推荐口服减充血剂(伪麻黄碱等)治疗AR。


6.抗胆碱药

鼻用抗胆碱药为二线用药,常用药物为异丙托溴铵,是第四代阿托品类药物。

【临床效果】:减少鼻分泌物,对鼻痒、喷嚏和鼻塞等症状无明显效果。一般在喷鼻后15~30min即可发挥抑制腺体分泌亢进的作用,药效维持4~8小时,可明显减少清水样鼻涕。

【使用剂量】:0.03%异丙托溴铵每天喷鼻2~3次,每侧1~2喷/次。

【不良反应】:局部可有鼻黏膜干燥、出血等不良反应,对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无影响,长期使用未见反跳作用、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报道。

【注意事项】:用抗胆碱药很少全身吸收,无明显全身性抗胆碱能作用,但对患有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应慎用。

【研究发现】:对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流涕为主要症状的AR可考虑局部用药,但国内目前缺乏相应鼻内剂型用于临床治疗。


过敏性鼻炎的药物(过敏性鼻炎药物治疗全总结)

ARIA推荐过敏性鼻炎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