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中,人们蓦然发现北京奥运会距今已整整十年。
连日来,舆论场涌现出一篇篇回忆图文,“北京欢迎你”的轻快旋律,千人击缶的震撼场面,夺冠时刻的激情呐喊……每个细节,都让人心澎湃如昨。抚今追昔之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启动。过去、现在、未来,于无形之中被奥运串联在一起,映照着一个新兴大国、一座“双奥之城”的光荣与梦想。
只有熟悉历史的人,才能体会为什么中国人有如此之浓的奥运情愫,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办奥运会几乎无需社会动员。百余年前,神州积弱,民生凋敝,初识奥林匹克的国人,曾一度将这个词语翻译为“我能比呀”。几名南开学子在《天津青年》上不无悲愤地发问:中国何时派一位胜利选手参加奥运?中国何时派一支胜利队伍参加奥运?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邀请世界各国选手到北京参加比赛?
无数国人的心声回荡了整整一个世纪,直到我们成为奥运会东道主,直到2008年奥运圣火在北京鸟巢燃起,“奥运三问”才终于得以圆满作答,中国人近代以来的种种希望,似乎都在那一刻得以释放。
奥运窗口,更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神州大地换了人间,我们不仅是奋力追赶的经济大国,更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复存在,我们不仅是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更是阳光自信的世界公民。那个夏天,100多位外国政要、1万多名运动员、几十万外国游客来到北京,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注目中国。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开放的中国将会让世界更加亲近她”,当西方媒体如是赞叹,甚至将2008年称为“中国元年”的时候,我们可以体察到,一场无与伦比的盛会改写了多少“中国想象”,让多少人看到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性飞跃。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日积月累的深耕细作,也需要筹办大事的激发振奋。能够成为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无疑是幸运的。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说出“北京”二字时,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的几十万民众沸腾了!2003年底,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在洼里乡破土动工。当时的北京城,成为世界上建筑吊车最多的城市。出租车司机从ABC开始学习英语,志愿者让微笑成为城市名片……整个盛会筹办的过程,就是北京实现城市发展升级、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奥运会更像一颗种子,让体育市场、体育文化、健康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数据显示,本市达到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人数近650万,《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高达89.2%、优秀率19.2%。这些有形无形的财富,构成了“双奥之城”的底蕴所在。
不论是于中国,还是于北京,再次与奥运相约都是发展过程中殊为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说2008年奥运会,聚焦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那么2022年冬奥会,定格的将会是建党100年时“小康梦”的灿烂绽放。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作出了“三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并带领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实现全面小康,那将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届时的冬奥会,势必又一次成为我们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盛事与盛会的再次相遇,或许是巧合,也隐喻着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程,彰显着今日中国的全球视野与国际担当。
从2008到2018,十年来,满载着北京奥运的精神馈赠,中国行进至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实力、国民心态、世界角色今非昔比。而放眼世界,风风雨雨从未止歇,挑战危机无处不在。就像当年奥运会开幕前夕,一场大地震让江河失色,国际社会普遍担忧“中国还行不行”,我们却以压不垮的意志“出色通过了这次意外考试”。今日中国已经看到更加宽阔的世界,体认更加艰巨的责任,怀有更为执着的梦想,必将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还记得十年前那个北京之夜,29个“烟花脚印”沿着北京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向奥林匹克公园稳步前进,宣示着中国从古老走向现代、从东方走向世界的自信与决心。新起点上再出发,让我们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继续开创无与伦比的精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