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很快有了改变(拥抱变化,迎接职业不确定的未来)

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改变着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技术进步在将一些岗位扔进历史故纸堆的同时,也会创造一些新岗位。世界经济论坛在2020年时预估,到2025年,自动化技术将创造1200万个全新的工作岗位。那么,未来哪些岗位仍是“铁饭碗”呢?

世界经济论坛编写的有关未来工作的报告就认为,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就业市场,机器将使某些工作岗位变得不必要,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新的专业领域。比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那么未来与再生能源和可持续性领域相关的工作很可能会成为“香饽饽”。

回想20多年前,我们这一代人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根本没有什么人工智能、循环经济、再生能源之类的工作岗位。高考填报志愿,最吃香的专业是计算机、金融和法律,毕业找工作“旱涝保收”的典型行当是医生。今天,学者预测金融行业从业者的大部分工作被AI代替只是时间问题,未来,医生的重要性甚至不如护士。你想想,看医生,告诉他自己哪里不舒服,医生根据经验和化验数据,诊断开药。这不就是AI最擅长做的事吗——输入数据、识别分析、运算诊断、输出结果。而护士的工作就复杂多了,打针换绷带清洗伤口、安慰生病的老人小孩……这些技术活和情感沟通能力,都不是机器能够轻易替代的。因此,未来护校比医学院更热门也不是不可能。

与那些预测未来哪些行业会被淘汰、哪些行业比较吃香的专家比起来,《人类简史》作者、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看法更悲观。对于将来的劳动力市场,他有一个说法叫“要么终生学习,要么终生休息”。就算新工作、新行业不断涌现,也不会持续多久,很快就会出现新变化。人的一生很可能要转行四五次。但人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是不一样的,30岁转行或许还行,50岁从头开始,就没那么容易了。在他笔下,AI革命很可能制造出一个经济意义上的“无用者”群体。因此,如果你不能终生学习,那只有终生休息了。

当然,对未来也不必全然悲观。就算如某些预测者所言,终有一日世界上只需5%的人工作就能保证经济运转,剩下95%的人终日无所事事,人类也会做出相应的社会安排,解决机器造成的失业所带来的问题。作为现代人,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时代和技术的变化,掌握生活基本所需的数字化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个人兴趣和所长,及早规划职业生涯所需的学习机会,跟踪技术潮流而不是随概念风口摇摆。与其为了一个铁饭碗盲目考研考编,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下内卷,倒不如开拓增量,不排斥“斜杠”。须知只有时代的铁饭碗,没有铁饭碗的时代。找到一份工作固然重要,而想通为什么工作则更重要。 □ 吕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