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韩国、意大利等地(抓住全媒体时代机遇,讲好西藏故事)

抓住全媒体时代机遇,讲好西藏故事

——来自第二届涉藏国际传播学术论坛的声音

光明日报记者卢重光 通讯员 郎昆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召开之际,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与世界对话的中国西藏——第二届涉藏国际传播学术论坛”日前在京以线上方式举办。来自中国、韩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及传媒业界人士,从传播学理、媒体实践、传播内容、传播技术技巧等层面进行深入交流,共同讨论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如何更好地抓住全媒体时代的机遇,让中国西藏故事入耳入心、入情入理,传递到各国各民族中去。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表示,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向国际社会描绘一个真实、立体、多元的“雪域高原”,怎样讲好西藏发展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西藏文化怎样和其他民族文化一起走向世界,都是本届论坛需要深入研究分析和探讨解决的问题。

“中国减贫和西藏减贫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非常了不起。”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西藏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央重视西藏发展、中国特有的地方对口帮扶、西藏政府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西藏优势资源发展产业,这四个方面是西藏在高原经济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西藏未来的发展应依托于弹性的旅游经济和西藏特殊的自然、文化、宗教等资源。

“我能看到西藏在过去几年当中发生了全方位的发展和变化。西藏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非常多的好故事。”美国探索传媒集团副总裁魏克然从媒体从业者的角度,分享了以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的经验。他表示,在21世纪充满噪音的媒体大环境下,需要探索国际传播的艺术,用一种具有洞见的、创新的方式去讲述这些故事。对于很多国际性的议题,中国的声音特别重要,减贫、乡村振兴、小康已成为所有人熟悉的词语,对于中国来说,传播相关信息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提出,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面对涉华舆论的转变,既要对它的不可控因素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还应当充分把握可控因素,进一步提高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素养,优化各个环节的工作,把说和做、动机与效果更好地统一起来。要为西方国家理解中国的发展提供适应性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西藏故事;还要结合自身经验,为求解世界性问题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文化的丰富性是藏族的特色之一,也是藏族创造性的重要来源。”韩国广播公司高级制片人裴基亨从媒体的作用、弘扬藏族文化、丰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阐释了藏文化的丰富性。他认为,一部伟大的纪录片能够讲出一段人们生活中心灵与灵魂的精彩故事,引导我们以更纯净和更具同情心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分析了目前对外传播存在的盲点和短板。结合“四全”媒体,他提出涉藏传播要跳出西藏的文化想象,讲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下的西藏故事;要整合协同官方、民间、精英等多元的传播主体;要以数字公共外交的视角来打造西藏数字文化新品牌,赢得全球“Z世代”受众。他指出,全球范围内对中国持正面评价的人群中,年轻人要比年长的人多。面对新一代的传播对象,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显性文化形态的魅力对发掘西藏深厚文化底蕴和振兴西藏特色文化建设及改革具有积极作用。”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余熙指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并且深度改变人们惯性思维的,恰恰就是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性魅力。应该用以文化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为先导的传播方式,提升西藏媒介形象建设。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西藏故事,要处理好西藏文化整体形象的显性魅力与个性文化的隐性魅力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也门留学生安路希曾多次到西藏采风,他分享了自己对西藏文化和宗教的直观感受。他在西藏了解藏纸的制作,参观唐卡的绘制,去过青稞地,还学会一首当地的流行歌曲。“我看到蓝天白云特别美,好像伟大的画家在天空上画的白云,把高原反应都忘掉了。”他在会上激动地说:“去西藏采风对我来说是一次净化心灵、放飞自我、感受生活、寻找真谛的旅行。”

(光明日报北京9月29日电)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30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