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白马洛神,七步成诗,才赋过人,名满天下。朝堂万臣之上,胞兄步步相逼。生死存亡之际,面不改色,踟蹰独行之间,出口成章。游刃有余,煮豆燃萁,流传千古不变色。

曾经的曹子建,现在的陈思王,谁还记当年的铜雀台赋,一举封侯。南朝诗人谢灵运,更是誉其:"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白马饰金羁,几分快意;置酒高台上,真真纨绔;三曹的纠纷,妇嬬皆知。历史总免不了重演,活在故事中的我们,愿不要迷失,只怕不小心,化成了事故。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七步真伪

七步诗(版本一)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版本二)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幼时的我们,哪有不知道曹植七步诗的道理,后来长大了,却是真的不知道了。两首诗,相似又不相同,却是哪个都未见收于宋曹植诗文集内,直到由明人辑校刊刻的曹集中,这首诗才开始呈现在世人眼中,最早可见于《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有人曾说,此诗之所以会有前后两个版本,或是因传抄有误而导致的。对于这首诗的真伪,历来是争论不休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曹丕挤压和迫害过自己的弟弟曹植,这应该是事实,毕竟正野史中,有不少资料都可以辅以证明。但曹丕既然能在夺嫡之战中,养精蓄锐,脱颖而出,就可见其不凡之处。

故余秋雨认为,这样一个要面子的聪明人,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出七步成诗,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更何况,三国虽战乱,但中国儒家亲情伦理仍在,曹丕又是逼献帝退位,天下本就不平不服者居多,又怎会当众不顾卞太后脸面,执意迫杀嫡弟呢?

而且,对中国古代文人而言,七步成诗有何难哉,丕既同植共生活几十载,又怎会不知植的文采。所以余秋雨的判断是:"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出于曹植合笔,但后人为此虚构了一个宫廷上的戏剧场面,那就是强加给曹丕的了。"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更何况,我们都知曹丕迫害曹植,却不知他至死都未真正痛下杀手。我们都知曹植半生飘零,郁郁不得志而亡,却不知曹丕天妒英才,更是短命。我们都知道曹植一贬再贬,却不知曹丕也曾看望过这个弟弟,哪怕曹植死后,也是做为陈思王下的葬。

曹丕是王,也是人,他更坦荡,却为衬托曹植的才华背上了骂名。

而据《三国志》、《三国演义》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曹植七步成诗摇身一变,成了一步成诗。虽说众说纷纭,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七步诗不假,假的是人心,红口白牙,可颠倒是非。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反七步诗

无论怎么说,这七步诗的作者倒也是辩无可辨,该是曹植无疑了。只是不知这曹植是太过好运,还是太过不幸了,先是自己所写的七步诗被人百辩真伪,这一股子妖风而未吹尽,又有人直接来七步诗来开刀了。要说其中最为有名,便是郭沫若、鲁迅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

1925年,鲁迅先生写了篇文章叫《咬文嚼字》,内有:"据考据学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替豆萁伸冤》

鲁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先生倒也未就诗论诗,只是以此为支点,欲映射社会之现状,高层之腐朽。虽不及曹植文底深厚,抑扬顿挫,却合乎现况,引人发思,振聋发聩。借古讽今,反弹琵琶之效,令此诗在当时倒也颇受追捧。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也曾就曹植七步成诗一事有过评论,他认为曹植虽"才高八斗",而其兄曹丛"功绩不能淫没",并提出《七步诗》附会的成分占多数。

为此亦曾做有一词,作出了这样的一首为反七步诗。

《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若说鲁迅一词虽文采不及,但胜在意境,别出心裁,更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那郭沫若此诗,却有拾人牙慧之嫌了。

郭沫若曾称,曹植自《洛神赋》以下数篇作品"摹仿痕迹异常显露"云云,大有不屑之意,认为曹植无甚才华。

至于家喻户晓的《七步诗》,郭沫若亦是未放过,直言:"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真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箕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这种颠覆认识的说法我们也不难从《反七步诗》中窥得一二。

而当时的文坛恰有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风气,但郭沫若崇尚的却"以事求是,古为今用"。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虽说大家歌颂豆萁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这种观点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但我所认为,真正使反七步诗落于下风的却并非是此。反而是此诗同鲁迅之诗相仿,却无鲁迅之诗的大局,浓浓的目的性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思想的解放使得人们并不看好郭沫若的反七步诗,郭沫若批判曹植太过,文采却又偏偏达不到曹植的地步,便衬得自己像个小丑了。标新立异过了头,反成了哗众取宠。再加上他对七步诗颠覆三观的新解释,更是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

这也是为什么同为大师,鲁迅的作品一出,引起的是好评如潮,而郭沫若却在这阴沟里翻了船,得到诸多谩骂的缘由了。

对事不对人,会让人更容易接受,或许郭沫若就是差在了这里。反七步诗不让人看好,可这其中的批判却是应该的,曹植是不是担得上才高八斗我不知道,但我想,至少他还不足以同李杜齐名。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同是半生顺遂半生灾,李白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一身傲骨化绮丽,瑰奇浪漫在他笔下绽放,曹植却郁郁寡欢,文笔悲切,怎比得李白豪迈。

同是生于乱世不逢时,杜甫可以一览众山小,亦可以心系苍生,安身立命,忧国忧民,曹植却只因家中妻子之死而备受打击,怎比得杜甫格局之大。

郭沫若痛批曹植的七步诗,亦非空穴来风。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曹植此人

虽说在当时,郭沫若此举并非明举,但他对曹植此人评价却是不假。曹植此人,虽然"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但也骄纵任性,恃才傲物。要论曹植,却也不得不提一物,酒。

酒之一字于曹植,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这也是郭沫若讥讽曹植的着力点。酒为曹植带来了豪气与名士,一身傲骨。但也正是因为饮酒,曹植闯天子大道,目无父兄;一醉大梦三千,贻误战机,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曹操一生纵横天下,膝下子女颇多,赫然有名的却不在多数,但翻阅史实,我们不难发现,后世闻名遐迩的,多出于卞夫人处。曹丕以智为称,城府极深;曹植以诗会友,冠绝古今;曹彰以勇匹敌,厮杀战场。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曹植的《七步诗》,被鲁迅、郭沫若拿来开刀,郭写下《反七步诗》)

而三子之中,操最是看重的本是曹植,数次欲废丕而立植。但曹植为人太实,做事太虚,有大智却无大勇。报国之心不假,慧眼识人不清,亲腹也多文人,不担政治大用。晚年虽知大权旁落,司马家心怀不轨,却也是终无大用。

郭沫若借曹植批判复古的风气,也是因曹植此人虽一生著诗无数,却无战功,更没有什么政治抱负,他不通计谋,心无城府,口无遮拦,致使曹操对杨修起了杀心。

在郭沫若的眼里,曹植只是地位崇高却"华而不实"的家伙,更是护不住妻子的懦夫,却又偏偏多情,最不应是生于帝王家。若非才高八斗,后世评论家皆留有点评,曹植只怕要给自己落了个不好的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