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跷跷板是平移还是旋转(医改试点方案释放什么信号?你关心的收费问题,专家解读来啦)

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发布《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方案提出,要探索政府指导和公立医疗机构参与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医保基金可承受、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可持续。

公立医院收费不应该太过偏离市场价格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医保筹资和支出面临多重挑战,需要更好发挥价格杠杆功能,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保障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疗服务。

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林江教授对奥一新闻记者表示,这次试点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功能,其释放出的信号是:医疗服务的收费一方面要与市场机制挂钩,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随行就市。“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其实际上承担了一部分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即体现了政府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关怀,让他们看得起病,这当中就涉及政府财政对于公立医院的拨款和支持。”他认为,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其本质是把公立医院作为为普罗市民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最重要保障,这决定了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完全随行就市的特质。“由于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并不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那样通过政府财政给予医院全额补贴和资助,因此还是需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林江教授进一步解释道,这意味着公立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收费不应该太过偏离市场价格,否则将造成供给的不足或者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

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基准是什么?

国家医保局强调,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不是单纯的定价调价问题,不是用单边涨价来代替改革。具体到细化医疗项目,该负责人表示,对儿科、护理等历史价格偏低、医疗供给不足的薄弱学科项目,复杂手术等难度大、风险高的医疗服务,以及中医医疗服务,需要政策激励、“适当体现价格差异”。而对设备折旧占比高的检查治疗项目,则“需要挤出水分”。

林江教授向奥一新闻记者分析道,医疗服务的价格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医生的咨询费(诊金)、医学检查费用(包括医疗仪器的使用费)、手术费用(包括主刀医生、麻醉师的费用)、病床和护理费用以及药费。所谓的价格管理体系,就是要通过以上5个方面更充分地体现医疗服务的价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采取的是压低医生的咨询费、手术费来体现医疗服务名义上的‘低价’,但由于我国的公立医院并没有得到全额财政资助,因此需要通过创收来弥补一部分的开支。”

“试点方案”提出建立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机制,即要从患者获益的角度出发,按照“产出导向、技耗分离”的方向,构建内涵边界清晰、适应临床诊疗、便于评价监管的价格项目体系,让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回归服务计价单元的应有面貌,力争从源头上解决价格项目“不友好”、不接地气、新增项目节奏偏慢、中西医项目比例失衡等问题。

林江教授强调,医疗服务是准公共产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人品,因此,不应该采取纯粹的市场机制来看待医疗服务的定价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够体现医疗服务,特别是医生咨询服务的基本价值,也能够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一些优质的民营医院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集采挤出的水分是否会通过医疗服务提价补回?

“试点方案”明确,医用耗材从价格项目中逐步分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集中采购、“零差率”销售。

此举是否能减轻群众负担?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表示:“通过带量采购,这是一种方式,价格也能降下来,量也能控制住。还有阳光挂网、集中采购,未来可能像药品类似的医保准入谈判,这些都是医用耗材的价格产生方式。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技耗分离,医疗服务的价格产生机制由医疗服务的特性决定,像耗材、试剂的价格产生机制,就由其本身的行业特性来决定,让患者、医院都能够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对于医疗服务改革与集采之间的关系,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改革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创造了条件,但后者并非为前者“打补丁”。对于两者的关系,国家医保局给了一个干脆的回答: “集中带量采购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具体推进时要‘桥归桥、路归路’。”

具体来说,集中带量采购针对药品耗材“带金销售”,目的是净化市场环境、挤干价格水分,减轻人民群众的不合理负担;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针对自身存在的短板,目的在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更好地发挥杠杆功能。集采降价降费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为医疗服务价格赢得了改革的窗口,但两项改革各有各的内在逻辑,不是靠降价涨价进行医药费用平移、转换和腾挪,不能成为简单的‘跷跷板’关系。

“试点方案”能否助力医患共赢?

林江教授点评道,“试点方案”正在致力于平衡“医院看得好病”和“群众看得起病”的关系。他认为,这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议题,“试点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让政府财政为弱势群体就医“兜底”,让普通市民就医时不用担心过高的医疗费用会导致“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服务;而从医院的角度出发,要真正做到医患双赢,还需要医院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例如,开设专家门诊、适当通过流程再造等方式提高医院的流转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生,提高医疗资源与质量等。同时,他认为,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根基,政府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增加对于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十分重要。

林江教授坦言,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药品耗材零加成、带量采购大幅降价等系列改革措施后,对于众多公立医院而言,要维持有效的运营,还是需要增加收入。“只有医院增加收入,才有能力聘请高水平的医生、护士为病患服务。”他认为,这其中,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不断增加公立医院的预算经费来弥补公立医院的收支缺口,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也需要通过适当增加医生的诊疗费用,增加医院的收入空间。

林江教授指出,这次方案改革为我国医疗管理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首先,方案引导公立医院转向质的提升,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助推医院以技术劳务为主的医疗医技学科的发展;其次,方案在公立医院的规范诊疗行为、控制成本等方面开展了刀刃向内的刮骨疗伤式的改革,如果改革成功,将为公立医院的未来发展增加了契机和红利。

可以看出,试点方案改革向社会大众透露出强信号,即深化医疗服务改革不是单纯的涨价或降价手段,而是通过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从而增加民众的福祉。

奥一新闻记者: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