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虽然2-4输给皇马,但是日本球队鹿岛鹿角的表现让人赞叹,尤其年仅24岁的柴崎岳连进2球,让日本青训再次镀上一层闪耀的金光,各种对日本足球青训体系的赞美和各种对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批评一同出现,那么,中日联赛在球员年龄、年轻人培养等方面到底有哪些差别,是否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夸张呢?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多角度对比中日联赛,还原两个真实的联赛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根据德国转会网站和搜达足球的综合数据,2016赛季中超联赛16支球队,一线队一共报名475人,日本顶级联赛J联赛有18支球队,一共报名535人。中超联赛一线队的平均年龄为26.8岁,日本J联赛的平均年龄为27.2岁,比中超高一点。

中超联赛平均年龄最大的球队是重庆力帆,达到28.3岁,日本J联赛平均年龄最大的球队甲府风林已经达到了30.5岁;而在平均年龄最小的球队里,中超是河南建业,为24.8岁,而日本J联赛最年轻的球队恰好就是鹿岛鹿角,为24.7岁。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如果把中日顶级联赛每支球队里上场的年龄最大、最小的球员和主力阵容里最大、最小的球员都找出来,把他们的年龄做一个平均数,可以发现,中日顶级联赛的差别是,日本联赛小得更小,老得更老。

J联赛上场年龄最老的球员平均值已经接近36岁,主力阵容里最老球员的年龄平均值达到34.7岁,都比中超老一些,他们的年轻化也确实要比中超年轻,最小年龄上场球员的平均值只有19.9岁,主力球员最小年龄平均值只有22.1岁。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而把联赛出场15次作为一个标准,超过15次被认为是主力球员或者主力轮换球员,不够15次,说明地位不够或者得到的锻炼不够,那么,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也一样。

这里统计了中日顶级联赛所有出场超过15次的球员人数,按照95后、90年到95年出生、86年到90年出生、86年之前出生四个阶段划分,对应的年龄分别为21岁以下、21-26岁、26-30岁、30岁以上,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中超联赛年轻人确实得到的机会不多,21岁以下,只有河北华夏的高准翼和河南建业的李晓明两名球员是球队主力,而日本95年之后出生、出场超过15次的主力和轮换球员多达13人。

但是,也要同时注意到一点,在30岁以上的主力和轮换球员里,日本J联赛多达74人,远远多于中超联赛的46人,也就是说,日本J联赛虽然给了很多年轻人机会,同时,占据大量出场时间的老将数量也非常多。

日本J联赛,老得,小得小

如果给日本J联赛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像中国的很多村庄,老年人留守着,小孩子还在学习,青壮年都离开了村子外出打工。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在2016赛季J联赛,有13位1995年1月之后出生的球员得到了超过15次的上场机会,其中,门将1人,后卫3人,前锋2人,中场多达7人。一方面,日本本来就是中场最强,最容易制造球星,另一方面,中场相对压力最小,也确实最容易让教练放手一搏。

在日本的这13位小将里,场均时间超过60分钟的,多达9人,基本都已经是球队的绝对主力,鹿岛鹿角20岁的前锋铃木优磨虽然上场时间不多,但是已经打入8球,是一个比柴崎岳更年轻的超级新人。

在年轻人的培养上,这样的成绩确实值得中超羡慕嫉妒。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此外,出场超过15次、不是主力球员、是球队主要轮换角色的34岁以上老将还有很多,基本都集中在中路的重要位置。比如,像出生于1974年的42岁后卫土屋征夫2016赛季依然出场20次,34岁的佐藤寿人和38岁的中村俊辅各出场19次,35岁的相马崇人和34岁的栗泽僚一各出场17次,38岁的明神智和、37岁的坪井庆介、35岁的土田仁史分别出场15次,等等。但同时,在中超70后球员告别,82年之前的球员也仅剩郑智、张耀坤等几个人时,日本联赛却还有相当多的老将,这里仅仅列举出34岁以上的绝对主力球员,都是日本国籍,有12人。像门将这个位置,日本联赛就处于严重缺乏新人的状态,多位老将依然是绝对主力。

34岁以上的老将,无论从出场时间、次数还是人数,都远多于中超。有合适的人才出现,只有真正厉害的新人,才有可能获得绝对的出场机会。

中日联赛,球队年轻化的原因各有不同

鹿岛鹿角最吸引人眼球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成绩,作为日本J联赛排名靠前的球队之一,他们敢使用年轻人的做法,让人钦佩。

但是,看整个日本联赛,这种做法并不具备代表性。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如果以2016赛季J联赛34轮过后的排名排序,可以发现,排名第一的浦和红钻,球队平均年龄已经接近30岁,相对而言,联赛排名中游的柏太阳神、东京FC、仙台七夕等球队,没有亚冠和保级压力,是最容易使用年轻人的球队,但是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因此,对于J联赛球队来说,启用年轻人就是正常的更新换代,有能力出色的年轻人就用,没有就使用老将。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反观中超联赛,最敢使用年轻人的球队成绩都不怎么好,像上海上港,虽然平均年龄只有24.9岁,主要是因为球队从预备队提拔了多名95年之后出生的小将,实际上,这些小将一个赛季都没捞着出场机会,球队真正的主力阵容并不年轻。

河南建业、山东鲁能、杭州绿城这些纷纷提拔93年左右年轻人担当主力的球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年轻人气场不足,关键时刻压不住场面,关键场次拿不下来,尤其最后几轮惨烈的保级大战,长春亚泰、辽足、天津泰达等球队纷纷靠着老将拿下关键分,杭州绿城则最终惨遭降级。

先保住成绩,还是先锻炼队伍,成为了压力巨大的中超球队都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解读日本真正的青训模式:不功利,靠牺牲堆积金字塔

对日本青训体系最大的误读,可能就是,日本的青训体系成才率极高,相反,他们的青训淘汰率高得惊人。

对日本青训体系的正确解读是,他们推行的是类似于“全民健身”式的校园足球模式 职业化球队梯队建设的双轨模式。这种模式,拥有庞大的足球人口基数,拥有层级分明的体系,用人数堆积起一层层的金字塔,让金字塔的塔尖更高,而不是让塔尖的人数更多。

举例来说,日本所谓的校园足球,其实是按照年龄段和球队所属学校的级别划分的,如果按照年龄,就是U12、U15、U18及大学四个等级,换成球队所属学校的级别,对应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日本每年都会举办大量这四个等级的全国性比赛,但大多数比赛都是短期集中的赛会制,而不是漫长的联赛,因此,不会耽误小球员们的学习生活,也不是纯粹职业化的功利培养。

校园足球确实会涌现出超级球星,但不是全部。J联赛的球队,都拥有完整的青训梯队,比如各职业球队U12梯队可能会拥有多队配置,接纳几百甚至上千名小球员接触专业的基础训练,到了U15梯队,只剩下五分之一左右的球员可以入选,而到了U18青年队,通常只有25-35人的配置,95%以上的球员都在各个年龄段被淘汰。

作为双轨模式,校园足球的建设和发展由日本足协、各级教育委员会和学校共同负责,而职业化梯队则由J联盟技术委员会和职业球队一起负责。校园足球主要以兴趣为主,梯队模式走精英路线,小球员家长会负担相当多的各种费用。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

日本高中足球全国大赛

相比之下,中国足球的青训曾经依靠各级别体校搭建,培养出多代硕果,但由于体校模式是旧时代的产物,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逐渐没落;之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种足球学校,因为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支撑,几乎昙花一现,纷纷消失。

目前,青训主要依靠职业球队的各级梯队和职业球队组建的足球学校如鲁能足校、恒大足校、绿城足校等培养。同时,万达集团最近几年的留洋计划,将相当多年轻人送往欧洲,参加训练和比赛。

中国青训相比日本,最大的问题不是足球人口基数少、青训教练缺失等问题,而是始终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体系,中国足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太小。

足协虽然要求各职业队都搭建完整的青训梯队,但梯队具体建设,都是由俱乐部自己说了算,没有成熟的审核和监管制度,也没有配套的对接制度,这导致几大足校青训系统培养出来的大量年轻人,最终无路可去,只能一直在预备队联赛里消磨时光。

足球人口基数少成关键原因(就青训体系而言,中日联赛之间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夸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