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卫星电视天线(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服务商「方位角」重要技术指标和通用能力取得突破,多个商用场景落地|项目报道)

36氪此前曾对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服务商「方位角」进行报道。近日,36氪获悉方位角自主研发的室内北斗定位系统在重要技术指标和通用能力上取得突破,并已开始在一些典型应用场景进行商用部署、落地,因此与方位角创始团队针对相关进展做了交流沟通。

方位角自主研发的室内北斗定位系统技术路径是地面虚拟卫星导航系统,即在室内模拟真实导航卫星的发射信号,让所有的卫星导航终端实现在导航卫星信号盲区的定位导航,并能无缝衔接室外卫星导航系统。方位角采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底层技术架构逻辑,已突破了高精度时间同步、广域覆盖赋形天线、抗多径定位算法及室内外无缝切换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方位角创始团队主要成员来自于中科院的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创始人中包括多位北斗卫星副总设计师,拥有市场上较稀缺的北斗卫星研制经验和定位导航技术研发能力。

WIFI、蓝牙、UWB、音频等室内局域定位技术及室外卫星导航信号增强的定位精度一般在数十米到十厘米之间,而目前方位角的定位导航系统可实现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和1毫米的静态定位精度。据创始团队介绍,相比于其他室内定位技术,方位角的定位导航系统不仅在精度上具有很大优势,在定位稳定性、定位成功率和终端普适性上均具备明显优势。

室内卫星电视天线(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服务商「方位角」重要技术指标和通用能力取得突破,多个商用场景落地|项目报道)

方位角供图:室内卫星发射机和天线

由于采用与北斗卫星相同的原理、体制和架构,方位角室内导航方案与北斗导航能够实现室外室内导航无缝切换。用户在室外进入室内时,由于系统架构高度一体化,用户终端接收信号无缝从室外切换至室内,室内地图瓦片即时叠加入大GNSS地图信息系统中、并得到精准的用户初始位置、开展室内导航定位。

此外,技术架构一体化还使得方位角定位导航系统对终端具备高普适性。目前方位角已经实现对所有卫星导航终端的普适性,比如手机、手表、手环、车载等卫星导航终端无需任何改造即可获得与室外卫星导航相同的服务。此类终端如搭载方位角的定位导航软件,可在方位角定位导航系统的支持下实现更高精度定位。目前在终端方面,方位角已与多个国内外头部导航终端玩家开展合作研发。

“目前在室内定位场景中,单个基站的成本和覆盖范围决定了整体场景方案成本。方位角的室内导航系统采用单发射机配多天线的方式,显著降低了单站的成本并增大了覆盖范围。目前相比其他室内定位技术方案,具备性价比优势,在高大空间内其性价比优势更加明显。”创始团队向36氪介绍。通过自主开发的定位导航平台,方位角解决方案可实现定位导航授时、轨迹追踪、电子围栏、区域报警及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应用功能。方位角同时提供基于定位导航平台的二次开发服务,满足多类型系统集成商的定位导航业务需求。

2021年5月底成立的方位角,在商用场景落地方面速度较快。在自动驾驶方面,方位角率先落地的是港口特种车辆自动驾驶场景和隧道场景,目前已经承接多个港口的自动驾驶项目和多个隧道的定位导航项目。在隧道内、高架下等导航卫星信号遮蔽区域,方位角的定位导航系统能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服务,对雷达、视觉及惯性导航方案形成重要补充,在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上有着较佳的切入点。

“目前乘用车的无人驾驶尚未大规模应用,因此我们首先选择特种车辆、特殊场景货运车辆的无人驾驶场景。比如港口的岸桥工作区域因岸桥的存在,卫星信号遮挡严重,从而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高精度定位产生很大影响,定位精度无法达到作业需求,影响作业效率。公司针对多个港口的订单需求,利用方位角的定位导航系统融合多种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车辆在岸桥作业区域的高精度定位,动态定位精度满足客户提出的优于3厘米的要求,并且联合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提供整个港口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创始团队表示。

智慧停车场是另一个刚需场景。方位角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基于室内北斗卫星与蓝牙技术的融合,构建地下停车场定位导航系统,为顾客在智能手机终端提供全方位的停车场空余车位导航、车位预约、自动开关地锁、寻找充电桩、记录停车位、反向寻车、路线指引、公共设施查找等服务,目前多个停车场项目正在交付中。

在智慧工厂场景方面,方位角将室内外一体化高精度定位导航与视频监控、传感监测等有机结合,实现对工厂内的人、车、物、料等的精确定位、无缝追踪、智能调配与高效协同,并融合方位角的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安全防控体系和生产资源优化体系。目前方位角正在落地多个智慧工厂项目,涵盖定位导航、智慧运管、数字孪生、一体化管控等典型场景。此外,方位角还在智慧医院、智慧展馆、智慧场站(飞机场、火车站等)、建筑物形变检测等场景,逐步落地智慧系统解决方案。

“除了深耕各类典型场景的商用落地之外,我们会持续优化成本,在短期可大幅度降低成本。主要方式是优化产品形态,比如发射机不再采用通信小基站的方式开发,改为芯片化集成,并通过资源和架构的优化,将单基站支持的通道数增加至当前的10倍以上。”创始团队表示。

责任编辑:王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