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自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完成以来,北斗卫星家族迎来了重要的更新。
从国家基建的角度来看,这一更新意味着安全升级,北斗系统将提供更加可靠的位置服务。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家基础设施领域,包括电力、自然资源、农业、通信和交通等各行各业。例如,在国内17个省份的22000多处地灾隐患点安装了低成本、低能耗的北斗滑坡预警仪,大大提高了灾害预警能力;电力行业推广了50多万台各类北斗应用终端,为无人机自主巡检、变电站机器人巡检和杆塔监测等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服务。对于那些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设施而言,它们需要更加可靠、精准和稳定的位置服务,而北斗系统正不断进步以满足这些需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这些卫星上的300多类、数百万个器件全部为国产,性能出色。第56颗北斗卫星是与之前的卫星在同一阶段生产的备份星,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精密单点定位、功率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等五项核心能力,它肩负着提升系统服务连续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使命。随着这颗卫星的投入使用,北斗三号系统的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将像从"三车道"拓宽为"四车道",其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除了这颗备份星,我国还计划发射其他备份星,以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北斗系统的稳定性。此外,我国还积极发展多种导航定位和授时技术,计划在2035年前构建以下一代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加普遍、融合和智能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更新意味着应用升级,北斗应用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市场。
精准的位置服务关系着国家和民众的福祉。在中国,高精度的位置服务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类似供水和供电一样的公共服务。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已正式切换至北斗优先定位,北斗定位服务的日均使用量已超过3600亿次。2022年,具备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64亿部,其中支持北斗功能的手机数量达到2.6亿部,占比高达98.5%。随着"+北斗"应用的普及,一些行业已经形成了无人化和自动化的生产作业新模式。可以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密切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这样一个超级系统必然孕育着超大规模的市场。根据发布的《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总产值达到5007亿元,同比增长6.76%。虽然这个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000亿元级别,但北斗系统的真正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促进北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许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发布了鼓励北斗产业发展的政策。未来,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北斗系统将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推动北斗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这一天也不会太遥远。
从导航定位到灾害防控,从农业到交通运输,北斗系统不断融入各行各业,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