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这一期学习专题17 种群和群落(上),小编整理了前三个考点、易错点和易错题例题。明天更新种群和群落(下)和生态系统专题,结束必修三的内容。老规矩,先做题再看答案,然后知识点查缺补漏,如果有问题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解释,问题较多的我也会录视频讲解的!喜欢的话点个赞关注小编吧!

专题18 种群和群落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 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 种群的数量特征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拓展: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 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4 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中的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④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标记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易错点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1)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甲)和等距取样法(如图乙)。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易错点2:标记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1)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2)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3)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4)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注: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即利用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 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数学模型: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 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1)形成原因:资源、空间有限。

3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处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4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食物和天敌等。

易错点1:“S”形增长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易错点2: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考点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形;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

(3)计算酵母菌种群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 实验流程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易错点1: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进行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

易错点2: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如图所示):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甲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计数室)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图乙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2)计算公式: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如图乙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则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50 000 a·b。

易错题:

1.下列有关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年龄架构合理(高中生物易错题NO.26种群和群落(上))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 “J”形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

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4.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 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 (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6.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小,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7.在生态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通常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B.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的黄鼠的丰富度

D.岛上的蘑菇属于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碳元素能传递给植物

8.如图为在等容积的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B. 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 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 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参考答案:

1.C

2.D

3.B

4.C

5.B

6.C

7.C

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