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艺术歌曲(当“逍遥派”化身“理中客” :瓦格纳《工匠歌手》保守中的突进)

瓦格纳艺术歌曲(当“逍遥派”化身“理中客” :瓦格纳《工匠歌手》保守中的突进)

文/杨君婷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是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者之一。同时,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使他成为了欧洲音乐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在瓦格纳乐剧创作的成熟阶段,《纽伦堡的工匠歌手》是唯一一部喜剧性质的歌剧,也是唯一在声乐与器乐表现上比例相对均衡的作品。作为一名积极的乐剧改革执行者,这位在乐剧中大刀阔斧的“逍遥派”,他是如何在《工匠歌手》中摇身一变,塑造出这部理性、中立、客观、看似保守的作品,并在保守与民族主义理念中突出自己的改革理念呢?

瓦格纳在乐剧改革上,对于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有独特的理解。他主张将歌剧作为交响诗(科尔曼的观点),按照交响风格的原则建构雄伟庞大的有机统一体。在论著《歌剧与戏剧》中,他从题材、音乐手段、诗歌等诸方面, 对传统歌剧与戏剧进行分析, 进而论证其未来艺术作品的可行性。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 瓦格纳明确宣布了被后人广泛引用的重要观点:“存在于歌剧这个艺术品种中的错误就是, 表现的手段(音乐)被当成了目的, 而表现的目的(戏剧)却被当成了手段……”他希望自己的歌剧是一种整体艺术,在每一个组成部分中都尽全力使这种综合艺术紧密相连。其一,就音乐戏剧结构而言,他打破了分曲、甚至场景之间的界限。瓦格纳使用无终旋律织体,将人声融入管弦乐队,避免了传统声乐的主导性线条。其二,就和声手段而言,在和声与调性手法上,通过半音和声来扩大音乐内部的紧张力度。其三,就人声风格而言,他打破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界限,声乐演唱方式上运用半咏叹调、半宣叙调,使之成为声乐线条。其四,就写作技法而言,随着主导动机技巧的充分发展,瓦格纳以交响乐手法织成一种丰富的管弦乐织体笼罩整个歌剧,达到有机统一的效果。此外,音乐与戏剧情节的处理, 演员的舞台表演, 甚至舞台布景、剧院设计等均纳入改革内容。都体现了瓦格纳的乐剧理念,在其后期歌剧中,不论宣叙调还是咏叹调,都不像前人那样拘泥形式、严格区分,而是按戏剧情景的需要自由运用;他试图把把音乐与戏剧进行关联,创造出最有机统一的整体艺术。《工匠歌手》一方面体现了瓦格纳乐剧改革的原则理念,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与传统歌剧相近的特点,其蕴含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从中传达出的精神内涵都值得深入研究。

《工匠歌手》选择了德意志音乐文化中特有的历史传统为题材,也是瓦格纳唯一一部历史题材的乐剧。其实按照德语的意思,“Meistersinger”中的“Meister”指欧洲中世纪以来城市手工业行会中的一个等级,即“师傅”。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都要先当学徒,成为“帮工”,再在其他师傅那里的短期工作,直到最后拿出一样自己的手艺,在师傅的评定下合格,才能自己开业当师傅。15至16世纪的德国城市出现了由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歌唱学校,所唱的歌称为“Meistergesang”,即工匠歌曲,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则创作。唱歌的手工业者也评比等级,由已有“歌唱师傅”资格的歌手组成评委进行裁判,比赛优胜者便可以评为“师傅”等级。如此说来,Meistersinger更有一层深意便是它所要表达的社会本质——市民音乐的兴起;而,选择Meistersinger这一德国所特有的团作为题材,体现了作品的民族主义特色。音乐中的民族主义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一种特有的风格,而应是这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文化传承所形成的一种音乐实质。作为19世纪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结合,创造出了符合当时社会情境的音乐。

德意志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而德意志民族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让他们执意坚守本国的文化,这也是在《工匠歌手》中这些手工业者们成立的歌手集会如此严谨的原因——他们需要有自己制定的规则,演唱特定程式化的作品,从中也体现出他们对传统的尊重。例如剧中大卫对瓦尔特一开始的质疑:”您是诗人吗?”“您是歌手吗?”“那您是歌唱学校之友?”之后他阐述自己在大师萨克斯的教导下如何成长,以及汉斯·萨克斯对瓦尔特的教导,都表明了德国对文化艺术传统的尊重和承继,以及文化培养的传统性——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阶段都要面面俱到,这也是德意志民族注重传统的一面。

瓦格纳艺术歌曲(当“逍遥派”化身“理中客” :瓦格纳《工匠歌手》保守中的突进)

汉斯·萨克斯


在比赛时,萨克斯提出让新娘也参与到评判的环节中,并且他主张婚姻不仅需要师傅的评判,还需要新娘自己的意愿。当所有人反对妇女也参加到歌手比赛时,萨克斯却提出“让人民来当法官”。他认为明智的做法应是:“人们每年对规则要进行一次检验,看看它们是否因屈服于习惯势力,落入俗套丧失了新鲜感和生命力。看看它们是否跟上了自然的脚步,而这只能让那些百姓,那些不懂规则表的人来告诉你。”19世纪的德国,随着革命的爆发,人民希望能发扬自己本国的民族文化,剧中的唱词便反映了这一愿望。

在第二幕第五场瓦尔特与爱娃私会时,瓦尔特说道:“因你父亲的意志力对它具有束缚力……新郎必是师傅级的唱歌人,姑娘只能嫁给评获桂冠之人……就是这给了我勇气,做了我不熟悉的事,我的歌唱充满了爱和火焰……走,去寻找自由吧!那里,我才得其所在——那里,我才是家里的主人!……到处都是师傅,他们像恶鬼……为什么我必须忍受?为什么我不敢狠狠地揍他们一顿?”从瓦尔特这大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在他的眼中,师傅就是所谓“传统”,而他自己代表着被传统束缚住的人们在寻求创新。

瓦格纳艺术歌曲(当“逍遥派”化身“理中客” :瓦格纳《工匠歌手》保守中的突进)

《工匠歌手》中关于爱娃的场景


第三幕的第二场是萨克斯对瓦尔特讲述何为真正的工匠歌曲:“我的朋友,在我们的青年时代……情绪起伏心潮澎湃想放声歌唱……生活里碰到了困难,经历了坎坷,在这样的情况下照样有人在唱歌,唱一支美丽的歌,人们叫它工匠歌曲……”并传授他按照规则细致入微地创作工匠歌曲:“您要自己去创立它们,然后再跟着它们……”通过瓦尔特对自己梦境的阐述,以及萨克斯对他逐字逐句的教导,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萨克斯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创新的追求。

在最终的高潮——全剧的结尾处,瓦尔特说不当师傅也无妨,而萨克斯唱到:“……在那些战乱的年代里,就有人把艺术保护好,使我们今天还有德意志的民族味。你看看,德国的艺术有今天,大师的功绩不可磨灭。要警惕啊!……德意志的国土在分解,在南方……那里的贵族已不懂得自己的德意志人民,他们把意大利的气味加上意大利的包装,通通弄到德国来,德意志的东西,真正纯粹的德国文化已没人懂得了。尊敬我们的德国大师吧!只有这样才能为德意志精神开路,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工作创造好条件。神圣罗马帝国化作一缕青烟;神圣的德意志艺术万世长存!”可以看出,德意志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他们把自己的文化传统视为抵抗外来文化入侵的最尖锐的利剑。

《工匠歌手》无疑也是承载瓦格纳乐剧理想的作品,它通过主导动机、和声写作等方面展现出的乐剧理念,都体现了瓦格纳的创作性格。但在刻画人物、引发动作、营造气氛时,《工匠歌手》并不同于《尼伯龙根的指环》——15个多小时的乐剧《指环》在音乐中交织着200多个主导动机,它更倾向于用简洁、有冲击性的动机,代表一整个场景的氛围,将人物、情节、动作引入到场景中。

传统的歌剧将音乐切割分离,但瓦格纳所追求的是一种整体艺术。在他的其他乐剧作品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瓦格纳采用“无终旋律”织体,取消了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音乐不间断连贯地发展。但是在《工匠歌手》中,瓦格纳更倾向于用传统的歌剧结构进行讲述。在第一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之间,虽然音乐情景都是在卡塔里内教堂内,但是第一场有明确的终止,在主人公瓦尔特的沉思中结束,第二场开始时进入到了全新的剧情和阶段。第二幕的第一场和第二场,也同样有分曲的界限,第一场以萨克斯训斥他的学徒结束,第二场转向爱娃与父亲的对话开始。当然作为乐剧,瓦格纳依然致力于场景之间的融会贯通,比如第二幕第二场,以萨克斯的独唱“紫丁香正飘香”结束,第三场便配合着这独唱开始了萨克斯对感情的沉思。整部作品的分曲界限并不是十分的显著,似乎在“分曲”和“连贯”之间进行着交替,这种戏剧结构的设置,也凸显了瓦格纳对“传统与创新”这一立意的表达——他虽然运用了新的结构形式,打破了传统,进行了创新,但这不代表他会完全背离传统,他的创新是从传统中承袭而来。在他的《工匠歌手》中,艺术家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这个传统的行会和工匠歌手如同歌剧本身,瓦格纳想要创作独一无二的乐剧,他的作品中也无时无刻不在突出这一信仰。

瓦格纳艺术歌曲(当“逍遥派”化身“理中客” :瓦格纳《工匠歌手》保守中的突进)

维兰德·瓦格纳版《工匠歌手》场景


纵观瓦格纳的全部创作与理念,他提出了“乐剧”这一歌剧理想,并将自己的歌剧从题材到风格手法上与传统的法、意歌剧加以区别,但《纽伦堡的工匠歌手》无疑跳出了这一“风格圈”。在题材的选择上,他并没有选取法意歌剧所喜爱的古希腊神话,甚至也没有选取他乐剧中常涉的北欧神话。他将艺术和音乐放在最崇高的地位,艺术家的灵魂通过音乐的洗涤得以净化。他将当代人民的理解和热情注入到一个现实的主题,表达了人们之间通过音乐和艺术而联结成一个整体。这位充满民族情怀的作曲家,在此剧中无疑把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更高的层次。这部充满包容性的作品,涵盖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新的乐剧理念,无疑展现出浪漫主义戏剧的特性;作品最终阐述了瓦尔特的音乐对纽伦堡工匠歌手行会的影响,这种喜剧的结局也显示出瓦格纳对艺术改变生活的瞩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