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之困:现代教育中校长会议的无奈与改变呼声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开会的次数似乎也愈发频繁,成为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为了工作安排、迎检准备,还是进行师德学习和成绩分析,会议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会议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此频繁、庞大?360截图20231122094955026.jpg首先,有关上级领导年检的各种资料准备、拍照、会议记录、宣传横幅等要求,似乎让会议变得无法精简。这些要求,一方面是对学校的一种检验,另一方面也给校长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为了达到各种要求,会议规模逐渐庞大,时间也不自觉地拉长。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往往通过会议来展现自己的存在感。即使是原本半小时的会议,也可能因校长的“折腾”而变成一个小时。这是否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却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校长可能通过批评老师,来彰显自己的权威,而这并非是每次会议都必须做的事情。

事实上,对教师来说,一天的工作已经足够累人。除了教学、作业批改、备课、教研等任务,还需要应对学校强制分配的各种非教学杂务,如迎检和创建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下午的课后延时服务和晚上的会议成为了教师们不得不应对的额外负担。

更令人感到困扰的是,有些校长甚至选择在周末举行会议,以免占用正常上课时间。然而,这样的决定却牺牲了教师的休息时间,带给他们更大的不便。这似乎违背了校长们应该关心和尊重教师的基本原则。

另一令人反感的现象是,一些校长通过严格的全体教师会议要求,强调提前到场、不准请假、不准中途离开,并采取双点名制度。这样的管理方式,让教师在会议中失去了自由和舒适感。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们不得不提前到场,坐在前排,虽然这并没有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视野和听觉体验,却让他们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度。

而对于校长们而言,会前的强调带来的是一种压迫感和焦虑感。而一些开会时的要求,如带笔记本、认真记录、手机关机、往前坐等,似乎更像是在要求教师“装模作样”。这种强制性的规定,让会议成为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而非真正的工作讨论和交流。

坐在前排也使得教师们容易成为校长的“目标对象”。在会议中,教师们很难摆脱校长的注意力,而一些校长可能会在找不到话题时,将教师变成发泄不满的对象。这让原本已经疲惫的教师感到更加沮丧和受压。

一些校长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甚至会对教师进行双点名制度,要求会前和会后两次点名。这种方式可能会让教师被迫参加会议,甚至因为缺席而受到批评。这种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不仅让教师感到束缚,也阻碍了会议的自由和开放氛围。

在实际情况中,一些老教师对这样的管理方式感到愤怒。他们认为,校长开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而不应该成为一场权威的展示。一位快要退休的老教师甚至因此受到了校长的批评,让她感到非常不满。这种情况也反映了一些教育机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改变。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校长会议的频繁和管理方式的僵化,成为了教师们的一大困扰。校长们应当反思开会的目的和方式,确保会议真正有益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不是成为一场形式主义的表演。教育体制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创造更好的工作氛围。这是当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集体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