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715万建牛郎织女雕塑:艺术投资还是用力过猛的奢靡之举?

近日,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因花费700多万元建造一座牛郎织女地标雕塑而引发了网友的热议。8月25日,记者核实了雕塑的造价,确实达到了715.2万元。对于这样耗费不菲的地标雕塑,人们的质疑不仅集中在造价是否过高,还涉及到这个投资是否能够带来当地发展的实际性价比。鲁山县住建局回应称,该雕塑的招标建设符合流程,如有疑问可以向审计部门提出。搜狗截图20230829140440.jpg
针对这类高投入的地标项目,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项目的招标和建设是否符合程序和规定;二是这种投资是否与当地发展的性价比相符。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地方都自称是“七夕发源地”,鲁山县希望通过打造“牛郎织女”IP来吸引游客,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而雕塑的建造是否是最优选择呢?需要明白的是,牛郎织女只是民间传说,其真实性难以确定,各地也宣称拥有所谓的“遗迹”,真假难辨。因此,为了一个真实性存疑的传说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是否过于过火?
在促进地方旅游发展时,必然需要资金投入,然而这应该以“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为原则。据数据显示,2022年,鲁山县的生产总值达到204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然而,自2018年至今,中标单位在鲁山县已中标3个雕塑项目,总金额高达967万元。正如当地居民所质疑的,2020年2月,鲁山县脱贫出列,然而在脱贫前却花费巨资修建雕塑,这是否合理?而在脱贫后,又花费数百万元建造备受争议的雕塑,是否明智?这900多万元难道不能用在更切实有效的方向上吗?
近年来,一些欠发达地区追求“亮点”、“门面”的热情较高,但却屡屡被批评为“虚华”,实际上是在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不久前,央视曝光了甘肃省榆中县,虽然人口不足50万,却借债95.2亿元修建了一座奢华的市民公园。
目前,公众的旅游观念正在从单一的观光体验转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的多元体验。今年以来,国内文旅行业逐渐复苏,其中不仅有多元化的文旅体验场景,还有更丰富的消费选择。以浙江省安吉县的红庙村为例,虽然几乎没有旅游资源,但开业一年多的矿坑咖啡馆已经创下了上千万元的营收。淄博市以“好客精神”和优质服务带动当地的“淄博烧烤”产业蓬勃发展。贵州的“村BA”“村超”也在凭借本地优势成功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功之道在于将地方特色转化为优势,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文化是流动的活水,而非凝固的雕塑,其流向与社会实践的需求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