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项目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项项目在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某生产井中成功应用,通过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实现了白垩系舒善河组下2段储层的首次油气突破。这一突破对于保障我国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标志着智能导钻技术在油气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项引人注目的新技术主要依托两项核心创新——随钻方位电磁波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和三维靶点精准导航技术。通过这两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地下油气层的结构得以被精准刻画,钻头在导航技术的引导下能够准确地打入最佳的开采点位,从而实现了高产工业油气流的提取。
今年8月上旬的生产测试数据令人瞩目:该生产井每日产石油13.5吨、天然气4.2万立方米,相较邻近井的产量更是高出5倍之多。这不仅意味着技术的突破,更证实了“智能导钻”理论技术体系的可靠性。同时,从地质储量的角度看,天然气5.1亿立方米,凝析油16万吨的储量数据也印证了这一技术的巨大潜力。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对我国深层油气高效低成本钻探的一项重要贡献。
然而,塔里木盆地的白垩系油气藏并非易于开发的目标。埋深超过4000米的“千层饼”结构使得储层的准确定位成为巨大的挑战,而常规的定向钻井技术对于这类油气藏的开发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智能导钻专项科研团队与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历经6年多的持续攻关,最终以“多尺度地质规律-多源地球物理探测-高精度油藏建模-精准定向钻井”为基础,成功地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
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多学科的融合,不仅仅依赖于智能算法,还通过建立了河道砂体、测井信息、三维地震和地质模型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油气藏米级尺度的“构造-岩性-成分”三维地质模型,预设了多个钻前靶点并设计了水平井轨迹。通过上百次的井场试验,多支自研仪器逐渐完善并最终完成了技术定型。这一系列的努力为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的高效低成本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这次的突破不仅仅是科技实力的展示,更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智能导钻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我国的能源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展现出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与此同时,这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引领着我国能源领域的持续创新与进步。
总的来说,智能导钻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油气领域的突破,展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和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这一重要的成果将为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为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提供坚实支持,也必将在国际能源领域引起广泛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