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关联性:京津冀强降雨是否与厄尔尼诺有关?

8月3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期京津冀地区频发的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是否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进行了解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回答封面新闻记者的提问时指出,过去半个月全国天气异常“热闹”,主要与台风活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有关,与目前厄尔尼诺状态没有直接联系。360截图20230803134524836.jpg
在近期,我国遭遇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据发布会透露,7月份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6.88万条,同比增加1.02%。其中,台风、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大风、暴雨预警信息同比分别增加了422%、112%、38.5%、35.3%和18.2%。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大风、暴雨预警信息的发布数量都创下了历年同期(2017年-2022年)的最高值。
7月29日至8月1日,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的影响,京津冀地区遭遇暴雨、大暴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特大暴雨,累计降雨量达400~600毫米,北京西南部和河北中南部局地超过600毫米,而河北邢台临城县的累计雨量更高达1003.0毫米,北京昌平王家园水库更达到738.3毫米。
贾小龙指出,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持续上升,并有可能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这可能会对秋冬季节的气候产生影响。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现异常增温现象。根据我国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尼诺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若此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就会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指出,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发生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曾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当时正是受到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