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发源于哪里(服以载道——浅析古罗马服装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

在西方,罗马曾以其辽阔的疆域、强盛的国力傲然屹立,最盛时期万国来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辐射深远,而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活习俗等社会文化精神,更是承载着其所在时代厚重的历史。


一、古罗马主要服饰及其风格

托加(toga)长袍是最能体现古罗马男子服饰特点的服装。它是一段呈半圆形的羊毛制品,兼具披肩、饰带、围裙作用的服装。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说:“罗马人是穿着托加的民族。”

古罗马发源于哪里(服以载道——浅析古罗马服装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

托加

托加最初男女老幼都可以穿着。当时的托加大小适中,穿法也比较简单。先把整块布对折,把托加从前面披在左肩上,同时托加的前面末端垂至膝盖和脚踝中间。然后,把剩下的部分越过左肩披到身后,接着,从右臂下面穿过,经过胸部,再从左肩上披向后面,使末端垂在后面,垂下来的末端要高于前面相对应的末端。这样,右肩和右臂可以自由活动,而左臂被衣褶遮盖着。身体的前面会有许多褶,而两端所系的小重物也使身上的褶顺势自然下垂。这些褶会随着人体动作而变化不定,富有节奏和韵律,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随意地选择穿法,穿法的不同也会使托加袍的立体造型发生变化。到帝国早期,托加变得肥大而笨重,穿法也日益复杂,有了精心做成的褶皱和凸饰。这时的托加逐渐改变了其作为民族日常衣着的功能,日益发展为仪式性的服装,它成为上层精英的外袍。到公元2世纪,普通公民只有在重大的场合和去世时才穿这种服装。到公元 3 世纪至 4 世纪时,褶皱变得非常长,长及脚踝,将身体左边内侧的衣褶拉出一个布袋,从而形成了凸饰。凸饰兼有装饰和实用性两种功能,足可以作为携带小物品的口袋使用。帝国后期,托加又逐渐变小。

虽然后来托加的款式和适用人群发生变化,但直到公元5世纪,托加仍然居于较高地位,代表着贵族和皇帝的身份,在正式的重大场合发挥作用。托加看起来沉重,但优雅而富有威严,是罗马男子气概、公民权、公民职责和流传下来的价值观的一种象征。当罗马公民出现在广场、法庭、竞技场等公共场所时,都要穿着托加。

丘尼卡(tunica)是另一个具有古罗马代表性的服装,它是利用一块布料,裁剪成“十”字形,“十”字形中间挖洞然后对折缝合而成的长及膝盖的短袖宽松式单衣,是一种袋状贯头衣,一般腰部系有带子,借助带子将衣服整理出自然而优美的衣褶。最早的丘尼卡仅被作为内衣,男女皆穿,男子的丘尼卡衣长及膝,女子衣长及踝。

古罗马发源于哪里(服以载道——浅析古罗马服装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

女式外衣——斯托拉(stola)斯托拉是用两块布料做成,在肩臂处用别针固定,在颈部留出一个开口以便头能伸出来。前后布料都比较宽,能遮盖住伸长的手臂。初为毛织物,后用麻织物和棉织物,上层阶级还用中国丝绸来做,主要是已婚女子和有罗马市民权的女子穿用,通常穿在丘尼卡外面,长及脚踝或脚,这对于人们行走来说太长了,因此,额外的长度被提起来,在腰间系带,有时在乳下和低腰处各系一条带子,裙摆有褶,在斯托拉外面会披不同式样的斗篷。有的斯托拉有袖,有的无袖。有袖的斯托拉是一件 T 形的衣服,袖子长及肘部。如果斯托拉是无袖的,那么穿在里面的丘尼卡则是有袖的;如果斯托拉是有袖的,那么穿在里面的丘尼卡便是无袖的。

古罗马发源于哪里(服以载道——浅析古罗马服装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

斯托拉

女式斗篷帕拉(palla)。帕拉是一块大约9英尺长、5英尺宽的长方形麻织物或毛织物。在不同时期,穿着帕拉的方式也各种各样,通常是先把布搭在左肩上,使前边部分长及脚,后面部分根据穿着者的意愿或者从右臂上面或者从下面松松地绕回到前面来,再一次通过左肩、左臂垂在后面。帕拉通常被穿在丘尼卡或斯托拉的外面,公元2世纪,还被拉到头上兼作面纱。当妇女坐着或者处于一种更加放松的姿势时,也可以把帕拉披挂在手臂上。妇女外出时,要用帕拉遮盖住自己的身体和头部。在古罗马人看来,这样做可以避开寒冷的侵袭或者不得体的显露。

古罗马发源于哪里(服以载道——浅析古罗马服装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

蓬帕拉

带帽斗篷:佩奴拉(paenula)。最初是下层阶级作为防寒、挡雨或旅行时都穿用的一种贯头衣,类似于今天的套头式简易雨披。佩奴拉或是半圆形、圆形,或是椭圆形。它用毛织物或动物皮革做成,在中间留有一个开口,以便头能伸出来。它通常是无袖的,也有的从左边开门,有袖,用扣子(别针)固定在肩膀或前胸上。衣长不等,长的到膝盖。有些佩奴拉带有兜帽。中世纪时成为教士的礼服。

防寒斗篷:拉塞鲁那(lacerna)。从北欧地区引入的一种很实用的防寒短毛织斗篷。最初为士兵和下层阶级所穿。到帝国时期,由于它的方便实用,包括上层阶级、一般市民、军人在内的社会各阶层都开始穿这种斗篷。其颜色除了紫、红色外,还有许多明快的颜色,下摆呈圆形,衣长略长于腰际线。有的上面装饰有刺绣或饰边。罗马人通常将其穿在托加的上面,穿时在右肩或前胸用别针固定,手臂可以自由地伸展。

古罗马发源于哪里(服以载道——浅析古罗马服装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

在式样方面,古罗马服装多为贯头式、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完全不用裁剪,让其自然下垂形成松坦的衣褶,穿着简单用扣环和饰针等加以固定。除此之外,强调纵向的视角,显然自然修长的服式使男性显得清秀,使女性显得窈窕。在装饰方面,罗马服装图案装饰较少,类似于刺绣等工艺远逊于古代中国,它们服装上的装饰主要是彩色镶边或固定用的饰针,而大部分留白。

古罗马服装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并表现自然的人体美。显然,这些风格特色都是根植于它们的社会背景,即“服以载道”。


二、服以载道

  • 服装款式变化反映政治社会

罗马托加作为最早的民族特色服饰,成为罗马民族的代表性服饰,因此这里以托加的变化为例展现服装对政治社会的反映。

共和时期——质朴无华。古罗马文明发源于台伯河畔,经长期冲刷形成了拉丁平原,当地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形成了古罗马早期的农业社会。共和国初期,周边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民不多,国亦小,四周强敌如林,稍有不慎,就会遭来灭顶之灾。为了警醒自己,古罗马人更加辛勤劳作,训练军队,整个国家充满了凝聚力。早期罗马民风淳朴、崇尚节俭、当时罗马平民和贵族的贫富差别不大,衣食住行都崇尚简单朴素。为此,国家还专门设立监察官,专门用来监督平民和贵族的奢侈腐化行为。此时的罗马人衣着简朴,除了祭祀、地方行政长官及自由民出生的孩童穿镶紫边的托加外,成年男性基本只穿着一件简单的托加。

简而言之,受限于当时的恶劣的政治和外交局面,人们或征战,或田间劳作,没有余力去研究过多的装饰和复杂的设计,因此早期托加材质单一,色彩单调,样式简单,方便身体运动。这种形制古朴的托加是早期弱小的政治主体和质朴无华民风的缩影。

共和末年到帝国前期,罗马展开了大规模开疆拓土的扩张运动。经过一系列战争后,罗马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并且建立了许多海外行省,为财富和奴隶大量流入罗马提供了政治基础,托加由形制古朴向日渐奢华的转变正是体现了罗马国力的强盛。

大量奴隶的使用使得自由民和官员脱离了农业生产,开始寻求更高的享受和奢侈的消费,对托加的改造表示一个很明显的代表。卡里古拉曾让普林尼订购一件“完美的”、紫色的托加,在出席剧院的时候受到了众多的赞美,然而皇帝自己因为臃肿的服饰被绊倒。逐渐托加的尺寸几乎被放大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到了帝政时代,托加一般的长度为6~8米。宽为2米,穿托加的时候都需要2~3人帮忙。这个时期的托加一直被认为是从古到今最大的服饰。除了尺寸的放大,材质、色彩的多样化(详见下文)也大大丰富了托加的款式,帝国前期托加奢华化成为夺目的视觉盛宴,是帝国时期国力强盛的见证。

到了马克·奥勒留让自己儿子继位的时候,就是古罗马的一个转折点,加速了罗马的灭亡,在此之后继位的几个皇帝都是昏庸无比,这就加速了古罗马的政权动荡不堪和经济下滑局面,人们更是没有更多的心思和财力花在托加上,到了帝国末期的时候,托加只剩下一根窄小的带子,而到了公元8世纪前后,受到宗教的影响,托加就已经消失了,之后被中世纪的服饰所取代。由此,托加的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反映了罗马政治影响力的衰弱乃至被别的的政治影响力大国所取代。

古罗马发源于哪里(服以载道——浅析古罗马服装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貌)

穿着托加的西塞罗


  • 服装制作体现经济生活

在共和时期,托加的材质主要以羊毛为主,甚至在拉丁作家的著作中,“羊毛”毫无争议地被作为服装的同义词频繁出现。而亚麻作为制衣材料使用有限,因为产自意大利的亚麻数量有限,且质量不高。直到古罗马征服东方后,亚麻才从埃及大量流入古罗马,成为制衣的材质。

帝国前期,棉花、丝绸和哔叽等织物传入罗马,丰富了托加的制衣材料。其中,丝绸因其能完美展现出长袍下人体美感的质地而成为面料之王。关于中国丝绸的输入得益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而打通的丝绸之路,帝国时期丝绸因其舒适、华丽、柔美的特征,成为上层社会炙手可热的托加制衣材料,罗马需要每年都同遥远的中国进行大宗贸易,等到丝绸经过长期运输,到达罗马城时,它的价值几乎等同于黄金了。然而,这并没有让贵族们望而却步,反而更加痴迷。因此,对丝绸的追求不仅使罗马社会充斥着奢靡享乐之风,而且使大量财富外流。普林尼称估算过,罗马每年为购买丝绸最低要支付五千万赛斯特斯。

单从上述罗马人民对丝绸的痴迷中,我们惊叹于古代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交往外,还可以看出罗马确实在征服各地后获得了巨大财富,奴隶制下的贵族们更是过度奢侈。有记录提到,帝国时期一名贵妇拥有大量的名贵衣物,丝绸衣服 273 件,亚麻衣服 410件,镶嵌黄金和宝石的锦缎衣服160件。奢靡之风的盛行可见一斑。

除了新出现的布料,羊毛织物等原有的制衣材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羊毛织物不是共和时期未进行深加工的羊毛,而是使用精梳织物和起毛织物。这些织物表面匀净、织造精美,在质感上和耐用度上有很大的提高,深受当时罗马人的喜爱。这时,托加的织造不再依靠家庭妇女。在纺织工匠的专业纺织下,市场上出现了专门出售的托加成衣。同时出现了关于托加缝制、染色、洗涤和保养的行业。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现了在帝国时期,大量的奴隶支撑着农业经济,工商业日益兴盛,社会各阶层对工商业的态度有所转变,开始关注工商业带来的利益。而且对外扩张使得大量精美织物被引入罗马,纺织工匠作为奴隶被带回罗马,导致古罗马托加的制作集中化,制衣工场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生产出的托加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满足了当时罗马人对托加多样性的需求。

在色彩方面,共和时期托加的颜色通常是羊毛的自然色,朴实无华,没有其他装饰色,下层阶级的托加由于清洗频率较低,所以他们所穿托加通常是褐色的(脏羊毛的自然色),紫色托加仅限于极少数的富有人群。古罗马人崇尚紫色,帝国时期最珍贵、最昂贵的染料是推罗紫,它由水生动物的分泌物提炼而成。除此之外,候选人会穿纯白色的、经过白垩漂白处理过的亢迪达—托加(Toga candida),以便从米黄色和褐色的人群中脱颖而出;预言家的服饰是藏红花颜色的;哲学家身穿蓝色的长衣,象征他们的学识像海洋、宇宙那样深邃;神学家身穿黑色的服饰,告诉信徒是庄严、公正、值得信赖的;医生身穿绿色的长衣,寓意病危的会转危为安,对生活充满希望等。帝国时期古罗马托加的色彩丰富反映出当时的罗马人在征服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染色工艺。

  • 服装选择展现社会地位

古代罗马是一个等级界限非常严格的社会,其衣饰体系主要是通过托加穿着的不同,来区别罗马人与外族人、公民与非公民、贵族与平民、自由人与奴隶、高贵者与低贱者等不同身份的人。托加不仅曾做过古罗马男性公民的外在标志,也渐渐成为罗马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即托加被赋予了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以顺应当时严格的等级划分。当时托加有以下不同种类。

托加·普莱泰克斯塔(Toga praetexta)是一种镶有宽紫色条饰的白色托加,为古罗马行政长官和16 岁以前的自由阶层的少年所穿。托加·佩克塔(Toga picta)是一种刺绣着金线的特别的全紫色托加,由早期国王所穿的一种全紫色托加演变而来。后来,它成为皇帝和执政官的服装,在许多重要的礼仪场合中穿。托加·帕尔玛塔(Toga palmata)是刺绣有棕榈枝叶金线纹样的紫色托加,是托加·佩克塔的一种,最初为胜利归来的将军所穿,后来成为宫廷的官服。托加·亢迪达(Toga candida)是用白垩漂白处理的使人目眩的白色托加,竞选公共官职的所有男子都穿这种托加,因此也称为“候选者托加”,此外还有许多种类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另外,奥古斯都时期,妇女穿着托加就意味着她们是妓女。

简单来说,托加袍只有罗马的公民才能穿(妓女除外),奴隶和外邦人不能穿。而且可以从托加的质料、装饰及颜色中看出古罗马社会的等级差别。

然而特殊的地方在于,古罗马人的社会地位是可以流动的,被释放的奴隶穿上托加是对其新身份的肯定。身穿托加的罗马人扮演着特定的道德角色,他们所穿的服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其行为与价值观。奥古斯都对罗马公民与上层精英服饰的规定也成为他重建罗马社会秩序的一项措施。由此古罗马等级界限非常严格的这一社会现实影响了罗马的服饰,使其刻上了等级、地位的象征意义。

  • 服装风格体现文化价值观

罗马服装风格经历了从古朴到追求奢华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体现了罗马从最开始提倡简朴、节俭的社会价值观,发展到帝国时期的追求享受、攀比和奢华的社会风气的趋势。

在罗马建立及征伐时期,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受罗马人重视,力图通过道德教育将罗马民族精神传承下去。罗马道德教育尤其注重从小将公民道德、传统美德等深深地植入了儿童内心。使他们以后能够成为有道德、勤劳节俭、有责任、爱国的罗马公民,宣扬民族美德,从而造就并保持了质朴无华的民风。因此,虽然后来罗马征服各地,人民依然没有放弃穿着形制古朴的托加。形制古朴的托加与共和时期的质朴无华民风相统一,成为罗马共和时期人们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

此外,在罗马社会的价值观里,男子气概对于男性来说非常重要。西塞罗把托加看作是罗马人和男子气的象征。昆体良在指导演说家在公共场合如何穿着才能体现其男人气概时说:“考虑到并没有专门为演说者设计服装,但是他的衣服与其他人的相比,要体现穿着者的社会职位。对托加的剪裁、袖子的样式、发型的设计的过分注意和过分粗心大意都是不应该的。”因此托加作为最能体现男子气概的服装而经久不衰,也恰恰反映了罗马男性对男子气概的重视。

共和末年至帝国前期,托加日渐奢华。和末年到帝国前期,罗马由公民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在这一时期,服装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意义,在罗马人心目中,穿着托加代表着荣耀,不仅是身份、地位及等级的标志,更是帝国征服者的象征。日渐宽大奢华、精美绝伦的托加与帝国锐意进取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胸怀相得益彰。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开拓,罗马人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曾引以为荣的传统美德逐渐屈服于对奢侈的追求,奢靡之风盛行导致传统道德的日趋沦丧。

托加逐渐变得奢华,款式也逐渐多样化的现象反映了战争带来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贪婪,带来了罗马人骄奢淫逸的欲望与文化价值观。

无论托加的形制、材质如何变化,从总体来看,它的基本形式还是充分表现了以悬垂的线条来表现人体的自然美。包括托加在内的罗马所有服饰几乎都很少裁剪,一旦离开人体,仅是一块布而已,造型上简练朴素,追求自然。因此美必须通过人体而成型。人体美通过服装得到了更好的显现,例如托加的衣褶沉重而有深度,尤其罗马男子穿着,更显出他们的威武和高傲。这一特点显然上受到当地哲学思想的影响。

罗马虽然征服了希腊,但也全盘接受了希腊的文化,从服饰上反映的哲学思想显然也是来源于希腊。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西方哲学就习惯于把主观和客观相分开,“物”“我”是相互对立的。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获得真理和法则的观念,以及追求外界自然的传统,表现在服装艺术上则是对客观实在的人体美以及自然规律的承认和追求。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科拉克洪曾提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而服装本身就是一枚文化符号,见证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因而研究服装,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化变迁的有力切入点。


参考资料:

·杨共乐:《罗马史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版,第 28 页;

·孙志新:《浅析托加的演变见证了古罗马兴衰史》 ,艺术研究,2015年第28期;

·Lillian May Wilson, The Clothing of the Ancient Roman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38;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年,第 108 页;

·秦晨:《由托加的演变看古罗马社会文化的变迁——共和时期至帝国前期》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裔昭印,吕建萍:《古罗马托加的演变及其象征意义》,《世界历史》,2010 年第 5 期;

·谢大任主编:《拉丁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郑巨欣:《西方服装史》,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年。